时间进入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西方国家似乎集体踩下了刹车:
比如,英国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推迟了5年,表示在2035年再考虑;而德国更是直接,直接结束了电车的购买补贴。
在美国,情况更是令人费解——明明是它们高举环保的大旗,最先开始发展电车的。
结果现在却表示,将放宽「2030年减少尾气排放,以及提高电动汽车销量」的目标…
从整体趋势来看,似乎欧美都开始放缓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了,是电动汽车不靠谱呢?还是玩不过中国呢?
大部分人可能认为是前者,但实际上「两个方面」的因素都有,而且第一个因素的本质,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为了利用这巨大的差价,他购买了22辆来自中国的大众ID.6X,准备在德国销售。
有趣的是,尽管他的手续合法合规,但德国大众以违法贸易为由,将他告上法庭。
这22辆汽车还没上路,就面临被判销毁的命运,这就是所谓的“汉堡销车”。
于是乎,德国消费者,只能被迫购买高价电动车了。
基于这样现实原因,欧美肯定要放缓电动化了。毕竟,就这样的价格,谁愿意做这个“冤大头”呢?
当然,购车贵还只是一方面,毕竟虽然别人的车贵,工资也高啊——这么来看,似乎也不是问题。
但抛开购车成本高不谈,这些地方的充电费也高的吓人。
比如,安德森经济集团披露,普通轿车和SUV领域,燃油车百英里的行驶成本才9.78美元。
至于电车,在使用公共充电桩的情况下,百英里高达16美元——简直是吓人。
这是什么概念呢?放到中国来看,相当于每度电8.5元的样子。
就这个离谱的数据,别说买高价电车自己开了,就算降价一半,国内的消费者都不会看一眼。
所以,这事真的和大家想的不一样。
不是电动汽车不靠谱,是目前「电动汽车」,在欧美不太靠谱。
当然,即使不谈价格问题,西方国家在电车领域,确实也玩不过中国。
以福特汽车为例,它算是电动化转型的“急先锋”了,仅2023年在电动化业务上的投入,就占了整体支出的40%。
然而,一年下来却亏损了47亿美元,收效甚微。于是,福特开始转向,暂时以发展混合动力汽车为主。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许多国外车企,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原因何在?
说白了就是,产业全球化的策略,虽然帮助这些跨国公司,带来了巨大利润。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制造业“空心化”。
这造型的结果就是,就算想转型电气化,他们也有心无力。
缺基础设施、缺成熟的工人、缺配套的供应链——这些东西,如果都依赖全球协作,效率可不是低一点点。
因此,他们开始改变策略,自己可以慢一点,开始摸着中国过河。
例如,大众最近传出消息,以约7亿美元收购小鹏4.99%的股权,并计划基于小鹏G9平台,开发两款大众新车。
不仅如此,大众还表示,从2026年起,双方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将应用在中国生产的大众电动车型上。
一个是百年车企,一个是初出茅庐——前者要和后者合作,甚至要联合开发新技术,这说明了什么?
只能说,的确有点玩不过中国了。
关键是,这还不是个例。
最近还有消息称,丰田和奥迪这两大汽车巨头,计划与华为合作,使用其智能驾驶系统。
这些种种因素的合集,其实就是点明了一个问题:电车不是不靠谱,是暂时在西方不靠谱。
它们也不是不想玩了,而是的确玩不过中国了,在采取其他方式,不是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