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迄今为止,人工智能最接近人类大脑的一次尝试。
人工智能其实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历史了,不过到了21世纪,计算机、智能手机普及以后,才算是正式走入千家万户。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与某品牌手机或者智能音箱对话,向它发出指令,它分析指令以后打开某些歌曲、软件或程序,这本身就是人工智能的一种体现。
其实早在1936年,英国哲学家阿尔弗雷德就曾经灵魂发问:有意识的人类,和无意识的机器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
到了1950年,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著名的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图灵,就曾经发表过一篇震撼那个时代的论文《机器能思考吗》,文章中预言了机器智能化的可行性。
最关键的是,图灵还提出了一项测试,后来被称之为图灵测试。图灵测试的大致内容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如果有一台机器,通过某种电传设备与人类对话,而对方完全不知道与其对话的不是人,而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具有了智能。
从此以后,人工智能的所有工作,基本上都是致力于达到图灵测试的这种水平。此前无论是Siri、小爱、小艺、小度等等,都还没有达到图灵测试的标准,咱们用的时候,甚至觉得他们有点儿聋,甚至有点儿“蠢”。这次GPT-4算是非常接近图灵测试的标准了,因为你几乎看不出,这玩意儿后面是不是坐着一堆学识渊博的老爷爷,在拼命组织语言回答你的问题。
图灵这个人其实挺悲惨的,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完博士以后,恰好赶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毅然选择回到英国剑桥,在这里帮助英国军方破译了德国的密码系统,也算是二战获胜的大功臣了。
毕竟高智商的玩意儿,没几个人会玩。破译了对方的密码而对方不自知,那么德军的所有军事行动,就都在英国的眼皮子底下了,那打起仗来就太舒服了。
1950年图灵提出了人工智能方面的图灵测试,1952年图灵打算对此进行试验,他曾经在BBC广播中提出了该试验:让计算机与一群人对话,如果超过30%的人觉得与其对话的是人,而不是计算器,那么就算测试成功。
这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初次试水,算是1.0版本吧。不过很可惜,同年图灵就因为性取向有问题被英国定罪,同时强行接受了化学阉割。2年以后,42岁的图灵在屈辱与精神折磨中选择服毒身亡。人工智能之路,也就损失了一员大将。
曲线救国。2015年,美国加州成立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也就是OpenAI,他们似乎换了一个思路。既然搞不定大脑,为什么不从人类本身的行为举止下手呢?
啥意思?其实大脑非常神秘,人类本身也只开发了其中的一丢丢而已。当然了,意识和大脑开发程度有没有关系,这个咱就不清楚了。
与其继续死磕大脑,倒不如从人类本身下手。于是乎,该公司的人工智能产品,开始从人类的角度下手,开发出一款可以生成人类水平文本的语言模型。
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目前OpenAI公司开发的GPT-4,所写的答案,已经和正常人类的口吻没什么区别了。
它可以帮助你写作业、写论文、写小说、制作PPT、写文案、写脚本、查bug等等,甚至可以分析图片,已经不局限于当年的“今天天气怎样?”、“来一首好听的歌”等指令了。最关键的是,这玩意儿写出来的东西,和人写出来的,你基本分辨不出来。
别以为它有了思考能力,它只是拥有了超高的模仿能力。至于模仿能力的来源,等着人家开源吧,要不挤破头也想不出来。
你可以称它为“最强洗稿神器”。
不管咋说,图灵测试的目标,似乎已经达到了。哪怕这背后本质上就是计算机在忽悠你,这都无所谓,毕竟人工智能之路那么难走,又岂能一口吃成胖子呢?
人工智能的出现,只是督促人类,创造力才是不可代替的。不少人现在很焦虑啊,因为GPT-4可以干太多工作了,可以取代很多普通人的工作。比如说作词家、程序员、文案编辑、编剧等等。
其实这还是有点儿夸张了,再怎么说这玩意儿也只是个程序模型,跟人脑比起来还是差很多的。你只能说它的效率很高,但它绝对没有人脑的创造力。
创造力才是人类不可替代的关键。生活处处都需要创造力,因为生活不是程序,没那么严丝合缝,总归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
但是本着居安思危的原则,咱们也得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将来,当计算机的硬件条件达标时,这玩意儿继续“进化”的话,会不会真的拥有思考力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