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科技科学 > 深扒日系车企造假往事!15年被曝10多起?最长造假达40年?
深扒日系车企造假往事!15年被曝10多起?最长造假达40年?
来源:太平洋汽车
2024-06-14 18:30:52
167
管理

不出事时“工匠精神”,一出事就“躬匠精神”。

  昨天,日系车企再曝集体造假丑闻。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公告称,丰田汽车、马自达、雅马哈发动机、本田技研工业和铃木共5家公司在车辆性能与发动机测试环节中存在数据篡改等造假问题,共计31款车型。

  当天,丰田汽车公司会长丰田章男、本田技研工业社长三部敏宏、马自达社长毛笼胜弘把腰弯成了90度,再次给全世界上演了「躬匠精神」。

  可是,当接连不断的造假丑闻扑面而来时,人们不禁要问,「躬匠精神」能挽救日系车企的神话吗?

  下面,太平洋汽车就深扒一下日系车企的造假往事,重温「躬匠精神」。

1、高田公司生产“夺命”气囊

  2009年,美国一位18岁女孩开着一辆本田雅阁发生交通意外。尽管撞击并不算激烈,但车上日本高田产的安全气囊竟将一枚金属片“弹出”,女孩当场身亡。

  当时,人们只以为这是一次意外,并没有引发足够的警觉。可是6年后,高田气囊已在全球造成了至少26人死亡。于是美国开始对日本高田安全气囊展开彻底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高田为了降低成本,在气体发生器中使用了性能非常不稳定的硝酸饺,高温情况下容易发生爆炸。当安全气囊展开时,可能会出现异常破裂,导致发生器零件碎片像弹片一样飞出,伤及车内人员。败露时,高田气囊已经导致30余人死亡,最终导致全球19家车企厂家召回上亿辆车。

  调查报告显示,三菱汽车修改燃效数据的行为已经持续了25年,并且造假行为呈现系统性、范围大,且不断加重的趋势。内部调查还发现,存在不做行驶实验,仅通过桌面演算违规得出数据的问题。已停售车辆中,有10款以上被查出违规。

  此次引发广泛关注的“燃效门”涉及包括eK wagon在内的4款车,均为2013年生产的轻型车。三菱汽车此前承认,在燃油及经济性测试数据中造假的行为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这意味着造假持续了长达25年之久。

  调查还称,三菱汽车对进行改善燃油效率的员工缺乏监督机制,这些员工缺乏法律意识,并且擅自修改燃油效率,将燃效夸大了16%,因其只在乎业绩及工作表现。

  其实,早在2000年到2004年,三菱公司就曾深陷丑闻。当时三菱汽车被曝出隐瞒6.4万多件客户投诉和21个品种的81万辆瑕疵车,曝光后三菱汽车宣布召回76万辆汽车。

3、日产、斯巴鲁深陷“糊弄门”

  2017年9月,日本日产汽车被曝出“使用无资质检验员进行车辆出厂检验”的丑闻,报告说,部分日产工厂会把具备资格的检验员的徽章发给无资质人员,或者在国土交通省派人检查时,临时撤走这些没有资质的检验员,以此蒙混过关。

  调查报告援引日产员工证言说,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最早从1979年起,日产在枥木县的工厂“可能就开始任用无资质检验员”。文件记录证实,位于神奈川县的追滨工厂从1989年以后“常年存在这种违规情况”。而除了位于京都的工厂外,日产在日本国内的五家工厂“长期以来普遍如此”。

  电装公司燃油泵缺陷致使多家日系车企受到波及,并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车辆召回。包括本田、丰田、斯巴鲁等在内的多家车企已经召回总计约479万辆汽车。

  在中国市场,本田汽车在华的两家合资公司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宣布召回2018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生产的部分使用缺陷燃油泵的国产汽车,涵盖国产奥德赛、冠道、缤智、飞度、凌派、雅阁、思域、思铂睿、INSPIRE、CR-V、UR-V、艾力绅等多款车型,数量总计约77.48万辆。

  除本田汽车外,丰田汽车也因缺陷燃油泵在中国发起了车辆召回。其中,丰田汽车召回了部分进口及国产汽车,涉及汉兰达、凯美瑞、普拉多、皇冠、雷克萨斯IS、NX、RX等车型,共计25.7万辆。

  资料显示,电装公司于1949年从丰田汽车公司独立,初始阶段业务主要为丰田汽车提供产品,随后逐渐发展成为面向大型汽车制造商提供汽车技术、系统及零部件的供应商。丰田汽车一直是电装公司的第一大客户,电装公司超四成营收来自丰田。截至2017年12月,丰田汽车公司持有电装公司24.23%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丰田工业公司持有电装公司8.89%的股份,为第二大股东。

8、曙光制动造假20年

  2021年2月16日,日本曙光制动工业株式会社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于日本国内工厂生产的产品中,有114327项质检数据存在造假行为,其中约有5000项没有达到与整车制造商约定的标准值。值得注意的是,曙光制动最早的造假行为可追溯至2001年1月,时间跨度长达20年之久。

  曙光制动表示,已向日本国土交通省等主管部门提交了调查报告,并对董事长宫地康弘在内的全体执行董事和专职监事处以月薪10%的罚款,为期三个月。

  在2月16日举行的网络记者会上,曙光制动董事长宫地康弘鞠躬致歉称:“作为生产制动器这种事关汽车安全问题的企业,这样的行为(数据造假)是不能被允许的”。不过他表示,涉及质检数据造假的零部件均通过了产品出厂检查和整车企业的检查,产品性能不存在问题,因而曙光制动以及相关车企目前都没有召回的计划。

9、三菱电机造假35年

  2021年,日本三菱电机公司被多家媒体曝光产品检验数据造假,且造假行为可能已经持续超35年。

  随后,三菱电机发表声明证实,正在就长崎工厂对部分列车空调产品检验时有不当做法展开内部调查。

  据悉,三菱电机公司长崎工厂没有完全按照用户要求检验列车空调产品的控制性能和电力消耗等内容,还伪造检验数据,上述产品由长崎制作所(长崎县时津町)制造并负责检查。据分析,违规至少从1985年前后开始一直持续。

  日本媒体报道称,日本三菱集团旗下企业已多次被曝出数据造假。比如德国质检部门怀疑自2012年以来,三菱汽车在自家产品进行尾气有害物质排放时有违规操作,使用了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外部装置,虽然三菱汽车否认了在质检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但承认自家产品在尾气排放问题上确实存在纰漏,向德国质检部门缴纳了2500万欧元的罚金。

  2020年,三菱电机被曝出生产的部分半导体产品和电气控制零部件出现检查疏漏等问题。同年12月,三菱电机表示该公司曾向欧洲车企出口大量不符合当地规范的汽车零部件,还伪造相关文件,持续时间长达3年。

10、日野汽车“造假”20年

  2022年3月,日野汽车生产的大型和中型卡车引擎被曝出油耗和尾气排放测试存在数据造假等违规行为,相关车型的产品认证被取消。随后,又发现该公司生产的小型卡车引擎测试中同样存在违规,各类违规行为至少长达近20年时间。

  日野汽车是一家位于日本东京的柴油货车、巴士和其它车辆的制造商。日野是丰田集团(To的成员之一,后者持有日野50.1%的股权,虽然日野和丰田两者在品牌和运营上保持独立,但丰田作为该公司最大股东,拥有实际控制权。

  日野汽车造假丑闻曝光后,日本相关部门给出了重磅处罚,撤销了相关日野汽车车辆发动机的生产许可。目前,日野汽车已召回搭载了不符合尾气排放标准的发动机的车辆,涉及约2.9万辆大型卡车和巴士。

  丑闻曝光前,大发汽车喊出的口号就是“汽车制造必须注重每一毫米、每一克、每一日元和每一秒”。曝光后,大发总裁奥平宗一郎坦言不会辞职,希望采取措施补救局面,不过他也称:“对我来说,乘坐大发汽车是安全的。”

  当然,这句话并没有说服力,大发汽车违规行为自1989年以来已经持续了30多年,并从2014年开始增加。

  丰田汽车会长丰田章男对此事件作出了公开道歉,他在道歉声明中说:“大发汽车公司的不当行为涉及安全问题,而安全是车辆最重要的方面。我们认为这是背叛客户信任的绝对不能接受的行为。由此给全球客户和所有相关方带来的不便和担忧,我们深表歉意。”

13、丰田、马自达、雅马哈、本田、铃木集体造假

  2024年6月,日本国土交通省今日发布公告称,丰田汽车、马自达、雅马哈发动机、本田技研工业和铃木共 5 家公司在车辆性能与发动机测试环节中存在数据篡改等造假问题。

  日本交通部表示,丰田汽车在三款现有车型(卡罗拉Fielder、卡罗拉Axio和Yaris Cross)的行人安全测试中提交了错误数据,并在四款旧款车型的碰撞安全测试中使用了改装过的测试车辆。

  除了丰田之外,马自达汽车、雅马哈汽车、本田汽车和铃木汽车也被指出其车型申请存在违规行为,共计31款车型。具体如下:马自达,5款车型;雅马哈发动机,3款车型;本田汽车,22款车型;铃木汽车,1款车型。

  当天,丰田、本田、马自达企业高管分别召开记者会,就此事道歉,再一次上演了躬匠精神。

  本田汽车公司称,自2009年以来,该公司在车辆噪音测试、发动机测试等方面存在不当行为,涉及的车辆总数约为435万辆。本田公司还称,但这些车在性能上没有缺陷,都符合相关标准。

  丰田汽车称,截至今年4月底,该公司测试违规行为所涉及的车辆总数约为170万台。丰田中国发布声明称,经过确认,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与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型与本次事件无关。

尾声:日本车企神话已灭

  虽然日本车企造假丑闻是从2015年开始被集中曝出来的,但事实上,日本车企造假的历史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40年以前,造假20年的也有多起。

  此前,日本汽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是神话般的存在,而随着一系列造假丑闻的曝光,神话的光环也随之破灭。虽然日系车在全球市场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丰田汽车一家的盈利就超过中国所有车企盈利总和的几倍。但随着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品上持续大额投入,此消彼长下,中国汽车仍然有望超越深谙躬匠精神的日本车企。

  当然,中国车企在追赶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价格战的压力下,也要吸取日本车企的前车之鉴,行稳方能致远。

0
点赞
赏礼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617470285 邮箱:617470285@qq.com
关于作者
经典好看视频..(普通会员)
文章
452
关注
0
粉丝
0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成员 网址收录40335 企业收录2981 印章生成193364 电子证书831 电子名片53 自媒体25744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9035174号-7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