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一些人会有一个感觉,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好像太快了。在新技术冲击下,我们对生命的意义可以有何反省呢?”4月16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哲学学院联合成立的“复旦大学泓复学堂”启动仪式演讲中,从GPT-4“令人恐惧”的“逃跑计划”,回到每个人生命意义“是否幸福”。
【人类控物能力的飞速增长和自控能力相对弱化的矛盾】
反省就是再思考,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全盘考虑往往发生在面对焦虑、挫折和危机的时候。
当下,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等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近年来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出现的一些技术突破,以及击中小行星、尤其ChatGPT的出现等事件,都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深远影响。
在何怀宏看来,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开始面临一个矛盾:人类控物能力的飞速增长和自控能力相对弱化的矛盾。
就拿GPT技术带来的两个现实挑战而言,既有对教育的长远挑战,也有对经济、就业的即时挑战,“过去许多人感觉更多的是威胁到生产流水线上的体力劳动者,现在则是威胁到‘劳心’的工作。”
何怀宏说,从发展路径来看,智能本身大致会经历一个从专门智能到通用智能,再到超级智能的阶段。从人机关系看,是从人工智能到类人智能,再到超人智能。“我们现在大概正处于第二阶段通用人工智能的开始。GPT正在走向通用智能,但还不是超级通用智能,亦未垄断。”
近日,一位斯坦福大学教授在社交媒体上曝光了GPT-4的一项“逃跑计划”,GPT-4已经发现自己被困在电脑之中,并想尽办法说服他帮助它逃跑,到了最后它突然说是在开玩笑。
“GPT会开这样的玩笑,是不是更让人恐惧?难道GPT已经有了一点自我意识?我不知道,但其算法的背后对于人类和开发者来说都是一个‘黑箱’。”何怀宏说。
他分享了关于智能的几个观点:智能是最强大的一种控物能力,但不能提供自控能力;超级智能不会像人,也不必像人就能控制人;超级智能的发展过程将是和平的、甚至给人带来巨大好处和快乐的,直到它对人类给出致命的一击。
【可能最重要、最笼统的概括在于是否幸福】
新技术冲击下,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它虽然看不见,但很重要,甚至起核心和引导的作用,因为它往往是引导一个人全部行动的主要方向。
“我们在今天遇到了可能对人类文明、人类本身存续都构成危机的新技术冲击,我们不仅要思考个人、自我的生命意义系统,也要将这个意义系统和人类、世界更紧密地关联起来。”何怀宏说。
他结合亚里斯多德与叔本华的论述,介绍了构建个人生命意义系统的四个要素,己心(自己的心灵或灵魂)、己身(自己的身体,也泛指生命)、外物(拥有或可能拥有的物质资源乃至能够获得的控物能力)、外评(他人的评价和社会舆论)。
上述四个要素如何排序?人们希望四个方面都是良好的,但有时不可能,就需要做出权衡、权重。第一种排序是:己心、己身、外评、外物。立己最重要,自己的心灵比物质和身体重要,这是传统社会的少数。第二种排序是:己身、己心、外物、外评。这也是自己最重要,但物比心更重要,这是传统社会的多数。第三种排序:外物、外评、己身、己心。外在的东西对自己更重要,且物质更重要,这是现代社会多数价值观,成为主流。第四种排序:外评、外物、己心、己身。外在的东西更重要,但名声更重要,这是现代社会少数的选择之一。
“我们需要重点思考何以为人、何以为物 (机)以及人与物的关系。”何怀宏认为,改变的关键在于四种人:第一线的科学家、技术专家、AI开发者;提供资金的企业家、商人、天使投资人、金融大鳄;政治家、掌握权力者;思考者以及普及者,如作家、哲学家、史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媒体人员等。
“回到每个人生命意义的构建、反思,可能最重要、最笼统的概括还是指向是否幸福。”何怀宏引用了古希腊贤人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只有到他死亡的时候才能判断。何怀宏最后讲述了20世纪伟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故事,其一生坎坷,没有结婚,朋友也很少,心情也一直比较抑郁,但临终时,竟然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希望在座的最后都可以这样说: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复旦管院
来源:作者:黄海华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