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按手机逻辑来评测,问界M7 Ultra这一波确实已经成功了。”这是问界同类品牌的区域销售负责人给出的评价。上市当日,问界M7 Ultra的官宣大定为1.2万辆,30万元左右的售价,2天的大定量就能追平蔚来的单月销量,说句华为带着问界继续破圈毫不为过。
按照官方数据,问界M7在上市至今已经取得18万台大定,在今年5月销量合并统计为鸿蒙智行,不再单独提供问界/智界之前,其2023年10月-2024年4月的官方销量数据分别为1.21万辆、1.7万辆、2.55万辆、2.99万辆、2.1万辆、1.85万辆、0.92万辆,总计13.32万辆。
在之前的140年里,汽车逐渐沉淀下来1年1次年度改款,3年左右1次中期改款,6到7年1次大改款,这并非是拍脑门子做的决定。而是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不断磨合之下,这样的潜在规律能更好的保证各家车企的生存,尤其是长期获利。
进入中国后持续热销的特斯拉也是如此,尽管Model 3和Model Y分别8年和6年未换代,但并不妨碍它在今年4月开始加大促销后,从4月开始在中国交出6.21万辆、和7.25万辆的批发销量。尽管有大量的国产新车与其竞争,它还是能依托于OTA来延续热度,保持销量。
而在问界M7 Ultra之前,各大车企尽管竞争烈度愈发白热化,但大体没有去尝试破坏规则,而是靠OTA或者更换芯片等更柔和和合理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相对最容易被人所接受的,无疑是成立一个新的序列或者品牌。
极氪、银河之于吉利,深蓝、启源、引力等之于长安,风云之于奇瑞,乐道和MONA之于蔚来、小鹏,ID.之于大众等,都是同理。
“一辆车卖好其实不算特别难,难的是长期保持在主流序列里,保持盈利、保持产能利用率、保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以及成功创新完成下一次迭代。”近2年的采访里,这是车企高管们长期所说的一句话,这并不是求稳求不出错,而是客观情况如此。
已经售出的车辆越多,车企的动作就要相对越理性,给的少了要被骂挤牙膏,或者黔驴技穷,给的多了,则是怕伤害老车主利益,导致未来的销量无以为继。
当然,车市里没有万能解药,现在的竞争里,没有一招鲜吃遍天。那么回到问界M7 Ultra的升级幅度上,它的价格数字和老款尽管没变,但实际上整车的成交均价明显上浮。目前,新车上市后,店内销售已经对外表示,不再接老款订单,只卖新的带有华为智驾的Ultra版本。所以,整个销售区间直接从之前的24.98万元起售,上涨4万元至28.98万元。
而新车的升级幅度,通过外观优化,改掉了粗犷感,做出了精致感;通过座椅优化,改掉了老款不舒适的问题;通过加入CDC,小幅度提高了驾驶时的过弯感受,以及HUAWEI SOUND上车,音响效果更好,还有最重要的192线激光雷达上车,硬件支持接下来ADS3.0乾崑的推送。
那么,如果用之前的汽车改款换代标准来评价,华为在问界身上花了8个月的时间,做了一次超过中期改款幅度的版本。这相当于,将之前3年的时间,快进了近80%,将之前国产车卷出的18个月时间,快进了55%。
写在最后:不论是否合适,事实已经如此,没谁能在现在就给出准确的好或坏的答案。
华为已经证明了,自己能够靠这样的产品推进方式,快速的收割销量,待验证的是接下来的订单获取长期性。以及,更多的同类车企是否选择这样偏激进的方式来跟进。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合资品牌的模式,无法完成跟进。尽管北京车展前后,很多合资头部车企已经纷纷答记者问,“我们已经在供应链、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加速”,大众汽车的研发周期已缩短25%,整车项目周期从54个月缩短至40个月。但,相比8个月较大改款的节奏,这完全是两个时代。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业内其实并不乏能够以同样速率进行对标的企业,比如小米、比如吉利、比如比亚迪、长安、长城等。这样的节奏走下去,是会因为技术储备不足,快速回到挤牙膏状态,还是放弃利润的抢市场状态,对消费者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尤其是,刚买了上一款车型的老车主。手机可以依照这样的节奏来换代,毕竟功能提升的幅度,手机本身的购买花费都不大。但,把这些附加到20万元以上的车型上,痛感就截然不同了。
而且,这无关,BBA都在改款,华为改款怎么了的概念。
而是,节奏把控不良,该如何考虑老车主的权益。除非,华为能一直以这样的速度和强度卷下去,让所有人适应它。那时候,它还真能赢者通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