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哲学家的使命就是带着历史与辨证的眼光,将不同的学科体系打通,寻找它们背后隐藏的普遍规律。“哲学的一大特点是思考大问题、澄清大问题。”徐英瑾将哲学形象地比作“爬山虎”,认为哲学可通过“X ”的方式附着在数学、物理学等诸多学科上,通过提供反思获得养料,但究其根本,哲学仍需要回到形而上学,接受哲学“本部”的指令。
探讨和理解人工智能,首先要回归对于“智能”这一概念的辨析。徐英瑾从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切入,介绍了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提出的行为主义标准。判断一物是否有言语行为从而认定其是否智能,这便是著名的图灵测试原理。
而由于人工智能训练与当下总是存在时间差,无法面对未来,是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的最大瓶颈所在。徐英瑾表示,过度依赖ChatGPT,可能会让人丧失反思力与对未来的把握能力,陷入过度“自欺”的状态。
人工智能未来到底走向何处?在他看来,要想真正走通人工智能道路,需要在结合节俭性算法与推理引擎的基础上,兼顾哲学思维带来的“破”与“立”。技术的跨越必然需要带来应用场景中的深入观察,无论人工智能变得多聪明,适应与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是根本指向。大数据的训练很难让机器对语境形成精准识别,如何突破语料的伪装,真正识别人类的精神内核,人工智能仍在路上。
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哲学、英美分析哲学的研究。出版《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的对话》《语境建模》等多部学术著作,荣获思勉青年原创奖,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
下期预告
✦
明天(5月10日)下午
庆祝建校118周年
相辉校庆系列学术报告第二场
将在相辉堂南堂举办
欢迎参加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刘玥殷梦昊
摄 影
成钊
责 编
殷梦昊
编 辑
贾颖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