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社会生存,与人交流是我们最最最基本的能力。
而认识一个人,从陌生到熟悉,都有一个过程。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聊天方式。
尽管我们没必要让自己成为沟通专家,对谁都能够搭上话,但当我们面对一些基本情况时,至少也懂得怎么跟别人交谈。
所以,掌握不同情景下的聊天技巧,不管我们置身于什么场合,跟别人交谈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足。
以下六种基本的聊天状况,我们经常会遇到,学习一些技能的技巧,就能让我们随时掌握主动。
如何流畅地表达你的观点对于很多人来说,提问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对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说超过三句以上的话,就很容易说得磕磕碰碰,无法顺利进行表达了。
在日常生活当中,说话不顺畅的原因有三种:
1,对说话有心理恐惧;
2,急躁地想尽快把话说完;
3,还没生成表达的思路;
怎么解决它们呢?
对于第一点,最重要的是加强你的自信心,用一个大方、自然、平等的态度去跟别人聊天,不要害怕。而第二点,就是锻炼自己有节奏地放慢说话的速度。
这里重点来说说第三点的问题。
很多人之所以无法进行顺畅的表达,是因为他们这种“不顺畅”的表达定势,已经变成他们的习惯了。
只有矫正这种错误的表达定势,学习正确的表达思路,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而正确的表达思路,常用的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根据首句作为表达的导向;
所谓“首句”,就是我们说出来的第一句话,也是我们表达的中心观点。只要顺着首句的意思一直往下表达,就能完成整个表达。
我们熟知的“金字塔表达法则”,就是这个表达方式,第一句话就是中心观点,以此作为表达方向,接下来的每句话都围绕它做阐述。
如“我们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很难成为富人,因为这需要运气的加成”,这是首句,以此作为导向,接下来你就围绕着它去解释,为什么你有这个观点。
只要你后面的话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去说,就很难会“跑题”了。
第二种,以句与句的接龙方式组织语言;
我们都玩过“词语接龙”,而“句子接龙”,就是相似的运用。
当你说出第一句话后,第二句就顺着上一句的意思接着去说,第三句又顺着第二句话的意思接着去说,如此类推。
如“我们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很难成为富人,因为这需要运气的加成”是第一句话,那么第二句,就可以根据第一句话的意思继续说出可以”这个世界上的穷人,难道都是不努力吗?难道他们都是活该穷的吗?很多穷人也付出努力了,却依然还是穷人。“
第三句话就可以根据第二句话的意思,接着说:“说到底,运气还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我们当然要鼓励努力,但忽略运气说努力,只是耍流氓而已。”
不管你每一句话怎么说,只好句与句之间的思路是相通,意思的相连的,你这番话就顺畅了。
如何应对刁难当然,就算你说话很真诚,也难保别人不会得罪你。
我们可以高情商地聊天,对方未必就能够如此去跟我们聊天。所以当遇到对方无理的刁难,我们就不要被动接受,而是要主动做出反击。
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刁难,其核心的处理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化被动为主动。《孙子兵法》说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这个 。要懂得把被动的处境,变为主动的掌控。
否则当别人骂你蠢时,如果你不做出应对,被动接受,你就只能“吞下”这个嘲笑,承认自己比说话者蠢。
为了扭转这个局势,你必须要反驳对方。怎么做呢?一般都是按照对方的逻辑制造相同的话语,以此返还给对方。看看著名的童话大王安徒生是怎么做的?
安徒生平素衣着极为简朴。
有一次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个路人笑问他:“你脑袋上边那个玩意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面的那个玩意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安徒生的笑话将路人讥笑他的话里的“帽子”和“脑袋”互易,巧变语序,既戏弄了这位好事者,又解脱了困境,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对方刁难你,肯定会有他自己的逻辑。只要你能够找出当中的逻辑漏洞,你能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里说的“刁难”,尽管是指那种恶意针对他人的言语,但有时候朋友之间的玩笑,也是适用的。
例如你朋友打趣跟你说:“我觉得我们根本不是好朋友,因为你都不主动请我吃饭。”
对方的逻辑就是“朋友”和“吃饭”之间的关系,你就可以抓住这个逻辑漏洞,化被动为主动,反击说:“是啊,这就是好朋友啊,毕竟不请吃饭,不是我们两人的共同点吗?”反驳对方也没有请你吃饭。
怎么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多看一些跟逻辑有关的笑话,分析例子所运用的技巧,久而久之,就能够熟悉了。
聊天的注意事项你说出来的话,就塑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说话的姿态是粗鲁无礼,你留给他人的印象就是粗鄙、低俗;如果你说话的姿态是大方得体,那么你就会给人一个斯文、有素养的感觉。
想成为一个好的谈话者,你必须要注意自己是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去说话的。
其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不要过度表达;
什么是“过度表达”?当你说出一些情况没必要的话语时,就属于“过度”了。
例如你女朋友做菜不小心打翻碗碟,你关心对方说:“你有没有事?受伤没有”这就是情况所需要的恰当的表达。
但如果你在基础上,继续说一些超出情况所需的话语,如“你怎么就这么蠢,做个菜都能打烂东西”,那就属于过度表达了。
一个好的谈话者,会懂得控制好自己表达程度。
第二,不会过分解读;
我们都会对别人的话语进行解读,这很正常。但如果你以超出当下情况的设想进行解读,就很容易犯下“过度解读”的错误。
例如你跟朋友打招呼,朋友只是简单回应你两句走跑了,而你把朋友的回应,解读为对方对你不礼貌,不够朋友,导致自己心情受到影响,这就是“过分解读”了。
你可以会因此而说出一些不必要的话语,去批评朋友,这又会导致过度表达。
平时说话注意这两点,就算你无法成为一个侃侃而谈的人,也会留给别人一个“会说话”、“会聊天”的感觉。
如果聊天让你感到很难,试着按照这些方法去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386 企业收录2981 印章生成229802 电子证书1011 电子名片58 自媒体46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