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和其他人聊着聊着,突然发现气氛不对了,赶紧回想下自己说的话,感觉也没错啊,然后细品下发现不对味,看来还是想得简单了。
日常生活中,很多误会并不是由于大的冲突产生,反而是那些并不在意的生活用语或者口头禅,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不信接着看。
第一句:明白了吗?
领导向员工安排工作,向朋友告知某件事情,家长辅导子女作业,很多场景会用到这句话。
也许你并没有不耐烦的情绪,但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很容易被理解成质问,并且带一点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味道。
员工听到这句话,可能还是没明白,只是不敢问了,怕领导认为自己能力差;子女听到父母说这句话后,只能唯唯诺诺地说已经明白了。
实际上是否真的明白了,等到员工落地有偏差,父母发现教了很多遍的东西小孩子还是写错时,你才明白对方是否真的明白了。
可以换种思路,你当然明白自己在讲什么,可那是基于你的认知。
可能为了做这个决策,你是基于很多背景和调研才得出,问题是你只告诉了对方结论,以至于对方没get到你的点。
试试换成:我说明白了吗?
是不是立马味道变了?
不要觉得不明白就是对方的问题,也许是你说得不够深入浅出,没有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第二句:无所谓,随便吧
无所谓这句话,是无数情侣矛盾的源头,如果你也有,评论区回复一个“无所谓”。
我不知道你说这句话时内心是否有情绪,先假设你只是没有想发表自己的意见,觉得提不出什么建设性的提议。
那干嘛不把内心真实想法说出来呢?
要知道当你说出无所谓这句话,对方感觉不到你的尊重,听起来对他说的内容漠不关心,负面情绪由此产生了。
不妨尝试换种说法,比如:我没问题,我OK的,听你的。
结果并没有变,最后也是想让对方拿主意,但情绪变了,误会也消除了。
第三句:我怎么知道?
当其他人问自己问题时,如果并不了解问题的答案,很容易说出这句话。
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我不知道答案;第二层就是在反问。
潜台词是:你为什么会觉得我知道?我为什么要知道?你干嘛不自己去了解一下?
其实只需要简简单单回复一句:这个我也不太清楚,这个我也不太了解,这个我也不太明白。
这已经足够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了,再多说就是带情绪,个人发挥了。
不止上面三句话,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
比如服务部门常用的,把“让您久等了”改为“感谢您的耐心等待”,换个说法,情绪就从麻烦变为感激对方,让人更加受用。
再比如把“你做得很差”改为“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指责就变成了鼓励,过分强调已经发生的事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在回复“我没空”之前,不如改成“我现在有急事,晚一点可以”。
我知道“我不会”,但“我愿意学”。
“我现在很烦”,等于“我需要冷静一下”。
还有非常非常多的例子,尽管它们表达出的意思是相似的,但情绪是不同的,从悲观变成乐观,从消极变成积极。
哪有什么高情商的聊天技巧,只要乐观一点,多替对方着想,人生就会更美好。
最后一个例子:感谢您的“关注”和“赞”。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386 企业收录2981 印章生成229808 电子证书1011 电子名片58 自媒体46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