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们被某条通知触发,做出查看社交媒体的行动,获得精神的满足,然后使用越多,时间越长,越可能形成习惯。手机上有太多这样的产品,本身是一个大型「Hook」中心。你和我,可能只是被不同的产品困住。
但「新」并不直接产生意义,不带来更长久的快乐和满足,更多时候,它和焦虑相伴相随,因为这些信息不被我们消化,不直接导向行动,只是短暂地给大脑带来负担。
我在刷新信息流时,看到觉得可能有用的信息,常常会点赞、收藏甚至截图保存在相册,美其名曰等等再看、稍后再学。
事实证明,我几乎很少用上它们,甚至很难再精准地找到它们。世界发生过的变化、他人对这种变化的评价,都以碎片形式安然躺在手机里,在这些时候,常常感觉,是热点从我身上经过,习惯性地储存,再习惯性地忘记。
与其对信息走马观花,不如主动寻找我们喜爱的事物同时,我也存在一个疑问,放下电子产品,告别信息流,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是否就能过得千姿百态了?
很多时候,可能恰恰相反,是现实的压力太大,可以交流的人太少,所以才会觉得线上是一个更容易找到快乐的渠道。
谋生已经足够让身心疲惫和麻木,基于兴趣的算法推荐、按时间线排列的信息流、几分钟的电影解说,是短频的强刺激,是压力的解药。
但与此同时,它们并不直接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降低感受力,因为这些信息往往是「不劳而获」的,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节省下的时间,又被拿来刷新更多的转瞬即忘的信息。如此不断地循环。
或许,当注意力被允许走马观花,我们反而应该主动慢下来。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是,主动寻找我们喜欢的事物。
我喜欢看历史,2024 年读过的其中一本书,是《漫长的余生》。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但这位宫女或许不能算是主角,更像是串联时间节点的局外人。
作者落笔更重的仍然是时代,讲的是有权势的人如何争权夺利,但其中也有很多边缘人的故事,比丘尼的身份可以让地位不高的女性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新寡的公主不接受再嫁的安排留下「志不愿」的记载。
因为不了解相关历史,所以读得有些吃力,但这是主动接受信息的一次美好体验,告诉我们,在漫长的、不能被个人左右的历史里,人的命运和声音始终是重要的。
可能因为选题才体验 AI 的我,仿佛生活在粗糙的、不断更新的现在进行时,而他们拥有一个更加完整的时空,从自己的生命体验里,生发出创作的冲动。
我体会到一种刻舟求剑的滋味。过度关注此时此刻,反而会被不停留的时间所裹挟,度过一天和度过一年,可能没有什么区别。
新的技术产生新的可能,但这种可能,需要通过更细腻的人类创作变得具象。我和 DeepSeek 的讨论,也导向了相似的结论——创造而非消费,人才能避免被异化。
DeepSeek 的部分回答
所谓的控制信息流、把握注意力,不仅仅是靠摄入优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产出更多优质的、遵从个人经验的创造。正如纳瓦尔所说,「成为一名创造者,你就不必担心工作、职业和 AI。」
我不知道这句话里存在多少乐观的成分,但我相信「仅仅站着凝视海水是无法穿越大海的」。
当 AI 能够分秒诞生出普遍意义上的好的创作,机器和人工之间不再有清晰的界限,人类的自制力、人类的创造,渐渐就变成了一种面向自己的、唯心的修行。从信息的碎片里挣脱出来,对生活和周边有更多的关怀,不盲从外界的喧闹,让我们内在的动力推动我们前行,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发出一些发自内心的、不完美但与众不同的声音。
张成晨
利若秋霜,辟除凶殃。 工作邮箱:zhangchengchen@ifanr.com
邮箱8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原文链接· ·新浪微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386 企业收录2981 印章生成229851 电子证书1011 电子名片58 自媒体46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