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发展的浪潮中,DeepSeek 以其独特的技术和亮眼的表现,迅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然而,随着它的爆火,各种误读也甚嚣尘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误解的面纱,探寻 DeepSeek 的真实面貌。
一些人将 DeepSeek 捧上神坛,称之为 “击败 OpenAI 的国货之光”;另一些人则恶意唱衰,声称它只是 “抄袭国外大模型作业的取巧者”。在技术突破上,DeepSeek 确实带来了新的思路。它在训练架构上做了瘦身,比如 GRPO 算法通过去除传统强化学习中必需的评论模型(即 “双引擎” 设计),将复杂算法简化为可实施的工程解决方案;在评价标准上,采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如在代码生成场景中用编译结果和单元测试通过率直接取代人工评分,有效解决了 AI 训练中的主观偏差问题;在数据策略上,找到了精妙的平衡,将纯算法自主进化的零模式与仅需数千条人工标注数据的 R1 模式相结合,既保留了模型的自主进化能力,又确保了人类可解释性 。但这些改进并没有突破深度学习的理论边界,也没有完全颠覆 OpenAI 等头部模型的技术范式,而是通过系统级优化解决了行业痛点 。它的成果是基于工程范式的升级,为 AI 推理开辟了 “少即是多” 的新路径,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抄袭。
二、训练成本真的只有 550 万美元?很多人惊叹于 DeepSeek-V3 模型约 558 万美元的训练成本,认为这是 “小力出奇迹”,甚至宣称这是对高成本 AI 研发模式的颠覆 。但实际上,DeepSeek 在 V3 模型技术报告中提到,这个成本并不包括与架构、算法或数据相关的前期研究和消融实验的成本 。这意味着,其实际投入的成本远不止这个数字。前期的研究探索、算法的不断优化以及数据的筛选整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所以单纯以 558 万美元来定义其训练成本是不准确的。
三、英伟达的 “护城河” 消失了?DeepSeek 在论文中提及采用定制的 PTX(并行线程执行)语言编程,以更好地释放底层硬件性能 。这一表述被不少人解读为 DeepSeek “绕开了英伟达 CUDA 运算平台”,认为英伟达在 AI 算力领域的 “护城河” 就此消失 。但事实是,PTX 语言由英伟达开发,属于 CUDA 生态的一环 。DeepSeek 基于 PTX 语言的编程,本质上还是在英伟达的技术框架内进行优化,并没有完全摆脱对英伟达相关技术的依赖,更谈不上让英伟达的 “护城河” 消失。
四、被海外巨头接入,是 “老外被打服了”?1 月 31 日,英伟达、微软、亚马逊等海外 AI 巨头接入 DeepSeek 的消息传出后,“老外被打服了”“中国 AI 反超美国” 等言论甚嚣尘上 。但实际情况是,这些企业只是将 DeepSeek 的模型部署在自家的云服务上 。用户按需付费给云服务厂商,以获得更稳定的体验及更高效的工具,这是一种商业合作模式,是双赢的做法 。这并不意味着 DeepSeek 在技术上已经全面超越了这些巨头,或者说让海外企业 “甘拜下风”。这种合作更多是基于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的考量,是 AI 市场多元化发展的一种体现 。
五、OpenAI 指控 DeepSeek 盗窃 IP,是真的吗?OpenAI 指控 DeepSeek 盗窃 IP,并声称有证据表明 DeepSeek 使用其 GPT 模型来训练自己的模型 。然而,DeepSeek 从诞生起就秉持开源精神,将创新成果详细记录并开源,全世界都可以基于这些成果来改进自身的 AI 模型训练 。从技术角度来看,OpenAI 相关思维链的推理过程从未公开,DeepSeek 很难单纯通过 “蒸馏” GPT 模型来达到现有成果 。当然,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利用领先模型进行蒸馏验证是很多大模型团队的常规操作,但这需要互联网 API,获取的信息有限,不太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而且,DeepSeek 在算法和架构上的创新是有目共睹的,不能仅凭 OpenAI 的一面之词就认定其存在 IP 盗窃行为 。
DeepSeek 的出现,无疑为 AI 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创新和突破值得肯定 。但我们也应该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它,避免陷入这些常见的误读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 DeepSeek 的价值,以及它对 AI 行业发展的深远意义 。你对 DeepSeek 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387 企业收录2981 印章生成231855 电子证书1025 电子名片60 自媒体4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