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号消息,三菱商事和日产汽车将成立合资公司,提供与自动驾驶和将电动汽车电池用作家用蓄电池的业务。这家合资公司将由日产汽车和三菱商事各持股50%,公司计划于2025年3月成立运营。
市场背景不利,迫切需要“破局”
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燃油车将面临退市,欧洲各国纷纷列出“禁燃”时间表,快则2025年,慢则2050年。另一方面,汽车行业以电力驱动为主的变革形成新能源应用突破口,且国内新能源渗透率更是多月破半,各大车企在智能化方面展开竞争激烈,力求在内卷的车市红海下站稳脚跟。
目前,日资品牌除纯电动汽车销售起步晚外,在自动驾驶市场也无优势。
相对比,美国特斯拉FSD(监管版)已累计行驶里程超32亿公里;截至今年9月,中国累计发放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号牌1.6万张,开放公共测试道路3.2万公里。
据日本政府消息,截至2024年5月1日,日本全国仅16处允许自动驾驶车辆全年在普通公路行驶,其中L4级自动驾驶仅一处。从这些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到,日本国内内部对汽车自动驾驶的开放包容度不够,远不及美国与中国,也一定程度上日资车企在日本国内对自动驾驶领域,进行深度的产品研发与应用。
但日本是属于岛国,国内汽车保有量渗透率远不如欧美、中国的毫毛,所以既要在非本国研发科研,又要抓紧点脚步,可谓是压力颇大。
日系车企在这些领域的创新和产品力相对滞后,与新兴汽车品牌相比竞争力不足。
智能化自研的路程漫长,仿佛看不到尽头。合作的收益又不好把控,甚至丢掉产品灵魂,所以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踩实才行。
未来,在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的背景下,日系车企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汽车网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表面上看,日系车企间的合作是为了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降低研发成本。但实际上,这些合作背后的根源,是日系车企为了在全球竞争中转型缓解阵痛与焦虑感,所以可能只是釜底抽薪,治标不治本的表现。
近两年,合资车在国内销量数据指标基本都是呈现负增长态势,所以日系车企所面临的压力可见一斑。
此次日产与三菱商事成立合资公司不仅是两家公司的战略布局,更是日系车企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大潮中寻求突破的一个缩影。
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阵痛,日系车企通过合作、技术创新、市场多元化等策略,努力适应市场变化,以期在未来的移动出行领域中保持竞争力。这一转型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为日系车企提供了新的增长机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400 企业收录2981 印章生成237600 电子证书1052 电子名片60 自媒体5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