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Juice、Janson、R编辑 | 志豪
在比亚迪成立30周年暨10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王传福动情讲述了比亚迪30年的奋斗之路。
与今天的新造车企业创始人一样,王传福也是以门外汉身份进入到汽车行业的,当时的王传福,还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职工。
1993年,王传福被派到深圳担任一家电池公司的总经理,当时的深圳人人都在忙着创业,环境的变化让王传福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
当时王传福敏锐的判断电池未来的需求一定很大,于是他就从一块电池起步开始创业,凭借此前做技术的经验,当时王传福只带了一支非常小的团队,缺什么就自己造什么,最终拿出了完整的电池产线。
在成立10年之后,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已经小有成就了。但王传福此刻目光更加长远,盯上了整车制造。
2003年,王传福力排众议,收购了秦川汽车,开始进军汽车行业,非常有趣的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另一个知名企业特斯拉也是在这一年成立的。
在汽车行业,王传福又一次带着团队从头开始,不过,与当时其他的车企不同,电池出身的王传福,瞄准了新能源车这个方向。
2008年, 比亚迪开始了新能源车的转型,但是在当时的汽车市场中,这无疑是一场豪赌。彼时并没有多少车企愿意在这个方向上投入太多,燃油车仍然是主题。
这场豪赌并不容易,从决定开发新能源汽车开始,比亚迪就面临了无数的困难,并且在推出了产品之后,也仍然无人问津。
这样的冷板凳,比亚迪坐了十年。但也正是这十年的技术积累,给了比亚迪厚积薄发的机会。
2019年,比亚迪的营收利润和销量全部下跌,甚至利润几乎腰斩,似乎走到了至暗时刻。
但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来看,那一年无疑是黎明前的黑暗。2020年开始,比亚迪的纯电车型和插混车型都开始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销量开始逐步上升。
2022年3月,比亚迪放弃燃油车,彻底转型新能源车。而这也更像是一次崛起的宣言,此后比亚迪发展迈入了高速公路,车辆交付的速度也在不断提升:500万辆、600万辆……
比亚迪不断刷新交付记录,最终成为国内首个实现10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的车企,更重要的是,从500万辆到1000万辆,比亚迪仅仅用了15个月。
30年的时间,比亚迪从一个电池企业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企,并且还在高速发展。
这一过程离不开比亚迪自己的坚持,坚持技术、坚持新能源,凭借着超强的定力,最终笑到现在。
就在今天,《财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商界领袖出现了9位国内的商界大佬,华为任正非、比亚迪王传福、立讯精密王来春、小米雷军、宁德时代曾毓群、小红书毛文超、腾讯马化腾、阿里蔡崇信、字节跳动张一鸣在列,从排列的顺序来看,王传福在大陆商界领袖里仅次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以下为王传福在比亚迪30周年暨第1000万台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的演讲实录,车东西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进行了编辑:
一、30年前下海造电池 10年拿下顶级厂商订单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媒体,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比亚迪的王传福,很高兴今天和大家相聚在这里,庆祝比亚迪成立30周年暨10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
▲王传福表示工程师之魂就是比亚迪之魂
在和秦朔先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一起讨论这本书要写什么内容来展现最真实的比亚迪?又是什么成就了比亚迪?我思考了许久,我想真正创造并成就比亚迪的是我们的工程师的文化。
我以前讲过,即便我们所有的财产设备,包括厂房、专利、股票全部消失,只要工程师还在,就随时可以东山再起。一直以来我们的工程师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用技术去解决那些还没有被解决的,但是对社会有深远影响的课题。
这个课题的解题的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工程师们就是敢去挑战这些不可能。这种敢不是蛮干,而是尊重科学规律,用技术做判断,最后在漫长的时间里找答案,可能一找就是20、30年。所以我们和秦朔先生深入交流之后,形成了一个共识,只有这种工程师的文化才能代表比亚迪。如果要写比亚迪,就应该围绕工程师的文化来写。
秦朔先生提出来这本书的书名就应该叫工程师之魂。他一提到这个名字,我就很认同,工程师之魂就是比亚迪之魂。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406 企业收录2984 印章生成241649 电子证书1079 电子名片61 自媒体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