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链条究竟是如何搭建的?很容易检索到这一类案例:通过技术创新、金融支持并配合机制设计等,资源利用闭环(Closed Loop)得以连接。不过,这些明确的成果往往难以模仿。
因为,起到更关键作用的,是背后微观的人和动力机制,即形成协作的过程。它们可能偏向于琐碎,因此不足于外人道。比如:闭环中的关键环节究竟如何连接,如何随着外界因素变化而动态调整,利益相关方如何共同参与化解困难,乃至这类工作如何在系统中推广。
现实中,相应过程决定了循环经济链条的韧性。如果抱有长期主义的视角,考虑到未来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强和市场格局的变动,就会越发意识到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能够描述这些更为细致和深层次的因素,即循环经济链条上的人员如何协力共进。尤其是,在跨国行动的链条上,有更多创新的潜力,也有更多要面对的障碍和难题。
2024年9月,宝马沈阳生产基地,这里是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从此前“永续之道:跨国的循环行动”征集到的案例中,我们注意到宝马在中国推进的循环实践。从循环经济先行者德国而来的这家豪华车企,1994年设立中国办事处、2003年在华合资建厂并持续投入,在价值链上构建了诸多循环闭环,如今正在迎接电力化转型的挑战,其间持续推进包括动力电池闭环回收在内的循环。那么,人们如何采取想法和行动去促成这些循环,面对种种变动的压力,链条上的各方又如何反应,其间有哪些因素在发生作用?
2024年9月,我们来到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北京总部等地探访,并拜访了相应价值链上的参与者,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并总结相应要点,希望能为更多主体构建循环经济闭环的过程提供参照和启发。
以动力电池闭环回收为例:提早布局,多层次的开拓与连接
有关宝马退役动力电池的循环链条,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早在2017年,国家尚未出台相关办法时,宝马中国已前瞻性推进动力电池闭环回收工作,并以市场化为原则,令参与方都能获利,如今已能实现100%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国产与进口的宝马在中国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其退役电池都纳入这一闭环,并尽量在回收前最大化利用退役电池剩余价值。这一相对成熟的闭环范例,也成为同行业的参照对象。
这一循环究竟是如何搭建的?华晨宝马高压电池业务拓展高级经理胡晓嵩介绍,这背后是意识使然。汽车生产所涉及的材料、能源等,宝马都会考虑如何将其纳入循环经济;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作为价值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大的零部件,动力电池自然需要被重点考量。追溯起来,宝马2013年推之诺电动车时已有回收概念,2017年搭建自研的电池溯源管理系统,已在电池回收领域布局。
宝马经销商门店,设置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动力电池回收间。
在价值链条上,作为重要的回收和服务节点,汽车经销商的潜力也不容忽视。目前动力电池退役潮尚未到来,但经销商也意识到:“必须提前准备,如果等到客户有需求,再开展这类工作,就会来不及。”截至2023年底,超过2/3宝马经销商已配备了动力电池回收间。在北京易至宝宝马4S店可以看到,一线工作人员已能熟练操作闭环回收平台,回收间及相应规范也已就绪。另外,更多退役动力电池的闭环,可能会在这一节点发生,比如条件具备的4S店,可以搭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储能设施。
动力之三:基于现实问题推进创新
让更多利益相关方愿意共同搭建循环的链条,更为基础的因素是,让更多环节保持开放和畅通,尤其是与城市系统相互连接。以厂区作为试验田,可延伸出更多循环,这既是员工解决工厂自身问题的方案,也是面向未来场景推进循环的尝试。这类项目可进一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并撬动更多部门加入其中。
我们在铁西工厂见到许多钻井。2024年冬天,宝马第六代电池动力总成工厂,会有一部分供暖来自这些地源热泵。热泵从钻井里把地下将近3000米的热量带上来。这一工程只取热不取水,对地下环境没有污染和干扰,且可以无限循环补热。另外,为保持自然系统平衡,还会在夏天轮休。这一项目每年能够节约18000吨碳排放。
2024年9月,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动力总成工厂,地热能项目正在筹备测试。10月开始,28口地热井开凿动工。
能在一座工厂做出这样的城市级项目并不容易。“要敢想,敢说服别人,才能做这件事。”宝马该项目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市场调研、与高校合作交流、内外部的论证,以及工程方面的系统决策,这一项目才能顺利推进。过程中探索了很多方案,最终确定沈阳生产基地不同厂区的具体做法。
尤其是,项目在判断投资收益时,和德国方面同步了计算方式,减一吨碳的成本,其划算程度是靠前的。另外,该部门内部有一张不同减碳路径的路线图,每个项目会有投资收益的计算,路线是清晰的,而过程是柔性的。动态过程正是精益的保障。项目负责人也在思考,未来能否进行更多元的组合,比如用空气源热泵、光伏与地源热泵搭配等。
看上去,这是一个解决工厂内部供热的项目。同时,由于很多工艺需要在80摄氏度的条件下进行,而地源热泵只能供热到60摄氏度,大家还需要想其他办法把温差补足。但实际上,这为未来的取暖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用户零散的村庄或郊区,不再需要搭建大片管网,这类地热源泵就是解决方案。不仅能源本身可再生,还可以令设施更为精益。
2024年9月,宝马沈阳生产基地铁西工厂,这片厂区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有诸多闭环由此搭建。
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另一个与城市基础设施紧密相关的循环项目,是节水与回用。目前沈阳宝马铁西工厂已达到100%废水循环再生利用,涂装的生产用水实现了零消耗。最新数据显示,从2023年到2024年,工厂单台水消耗又下降了36%。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水,处理后还会回到系统中,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使用循环水。这一过程中,市政系统的污水也会接入宝马的废水处理站,并得到处理。工厂与城市的这类协同工作还在进一步推进。
借鉴和思考
依据学者的说法,循环经济的实践,包括企业自身的小循环、产业生态园区的中循环,以及社区和城市空间的大循环,那么,中国过往推进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正形成了绿色供应链的基础。当下,亟需从链主企业出发,在更为复杂的价值链条上发展出更多循环,并深入社区和城市。这类工作需要依托市场经济原则开展,而要形成有韧性的循环连接,背后还需要一系列机制和观念的支撑。
在这层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ESG:将业务不损害环境(E)作为目标,以各方积极参与(S)作为实现的方式,而公司治理(G)则是前两者的保证。过程中,各方需要系统反馈,形成动态的均衡。
由此,包括前述动力电池闭环回收在内,宝马在中国的循环实践和背后的人与事,正是很好的经验参照。也即,立足本行业本企业,服务辐射社会和其他行业,让人们真正了解到,这些工作有利可图,需要创新,也需要人长期坚守。在此总结三个要点。
首先,需要关注企业员工、供应链参与者面向循环的内生动力。生产环节需要信息透明,让人们能够意识到每个环节的碳排放或物质消耗等。在工厂内部形成的小循环,也需要更多被员工看见。就此,人们可以对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有更多采取行动的愿望。宏观层面,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需要鼓励采用市场机制,形成更具带动效用的链条,实现循环的经济性。而从系统性的循环来看,包括资源的回收利用等,需要厘清付费主体与责任机制等,调动起更多潜在市场参与者的动力。
其次,需要鼓励开放式创新,搭建知识共享和学习机制。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也是对已有链条产生影响的要素。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技术发展就是一例。企业需要有内部创新平台,也需要结合内外部研究能力,与科研机构、供应链上下游共同进行创新研发。跨国层面的交流和学习十分重要。海外的一系列经验与标准,对在中国开展循环实践有非常大的助益。另外,企业与城市层面的连接与互动,可以创造更多循环可能,尤其需要相应部门提供开放式创新的支持。基于这类实践经验,海内外城市之间也可相互学习和参照。
最后,需要让具体的参与者,在循环经济中得到发展和成长的机会。一方面,新的技术成果不断涌现,需要对循环经济链条上的参与者进行技术赋能。其中既包括企业内部的培训学习,也包括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过程。另一方面,在面向最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中,贯穿着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观念。这会让彼此的共识加深,在一致的方向上推进循环。由此,在相应一系列循环实践中,参与者敢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也会得到其他环节上的支持。
总之,工业化发展对地球造成负担,实际上是人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与此相应地,如何看待人类福祉(well-being)的实现,其实深藏于循环经济的理念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把外部影响内部化”,可以视为表层的手段,而并非最终要实现的目的。要让人实现发展和成长,并反馈到循环经济链条中,才是闭环能够持续运转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404 企业收录2983 印章生成239694 电子证书1065 电子名片60 自媒体6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