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比亚迪三十周年纪念发布会上,创始人王传福亲自总结了团队创业的故事。
30 年前,王传福放弃铁饭碗,拉起一支二十人的小团队,在深圳开启了创业之旅。
创业初期的比亚迪,「没有资源也没有背景」,只有一股敢闯敢拼的少年气。买不起先进的设备,就把自动化流水线分拆,用人 夹具的模式平替;买不到原材料,就在实验室用化学试剂自己配电解液。
就这样,比亚迪不仅在创业的第一个 10 年来从零到有的「手搓」出了镍电池、锂电池,也研发出了一条一条先进的电池生产线,成为了全球电池行业的头部玩家。
2003 年,王传福力排众议,决定收购秦川汽车,进军汽车行业。
敢想敢干仍然是比亚迪二次创业的主题。第一款实车「316」反馈不及预期,王传福就果断在上市前按下暂停;买来研究学习的样车,他亲自用钥匙滑破,以此鼓励研发团队大胆拆认真学。
过往电池领域里从零到一的故事,在新的赛道上又重复了一遍。第一台量产车 F3,只用 14 个月就卖出了 10 万台。在那个年代,这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头一遭。
但后来的故事并没有一帆风顺,比亚迪从 2008 年开始的新能源转型遇到了困难。而且,这一难,就难了整整十年。
从 2008 年第一款混动汽车上市开始,比亚迪遭遇利润大幅滑坡,经销商退网,投资人不解等种种难关,竞争对手直接把招聘摊位摆在了比亚迪工厂门口。
「做选择很容易。但拼劲全力都等不到结果,却依然咬牙坚持,才是真正的不容易。」去年 8 月,在比亚迪第 500 台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谈及比亚迪新能源转型的十年沉寂,一贯以成熟稳重形象示人的王传数度哽咽,令人动容。
2019 年后,全球新能源转型加速,比亚迪终于开始迈向技术和产品双向爆发的新时代。从第一台新能源车到第 500 万台,比亚迪用了 15 年;从第 500 万台到第 1000 万台,比亚迪只用了 15 个月。
三十年前的 11 月 18 日,王传福在深圳开启创业之旅的时候,「连营业执照还没有领到」;三十年后,在深汕特区全新的比亚迪小漠工业园里,一台台崭新的腾势 Z9、仰望 U9 等比亚迪旗下高端豪华车型,在自动化流水线上有序地生产组装。这一天,比亚迪第 1000 万台新能源车正式下线。
距离工厂 5 公里外,就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小漠国际物流港。今年 1 月 15 日,比亚迪首条滚装运输船「EXPLORER NO.1」(开拓者 1 号)正是在这里起航,开启了比亚迪全新的国际化大航海时代。
30 年前,比亚迪的梦想在深圳开启;21 年前,面对投资人的不解,王传福仍然果断投入汽车行业;如今,轻舟终过万重山,比亚迪正式跨越千万大关,驶向更广阔的蔚来。
以下是王传福在比亚迪 30 周年暨第 1000 万台新能源车下线仪式的演讲,由极客公园整理。
比亚迪第一款量产车 F3 | 头图来源:比亚迪
第一款量产的 F3,上市 14 个月就卖出了 10 万台,在 2009 年拿下了中国轿车市场销量冠军,这是中国品牌的头一回,现在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我们第一批车主的支持,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
可以说没有 F3,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的比亚迪,F3 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我们始终也没有忘记造车要新能源汽车的梦想。那时候我一直在想,燃油车使用的汽油基本都是来自于石油,总有一天又总有一天会用完,而且使用这些能源还会造成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如果一直这样过度使用下去,这就是在透支人类的未来,有什么更好的能源解决方案,我们的答案是是太阳,太阳是最纯洁取之不竭的能源。
我们从太阳上获取能源对环境的友好,对于子孙后代的友好,但太阳能受到昼夜的影响并不稳定,如何让这种间隙式的能源变成更稳定?我们搞电池的自然而然就想到我们可以做成电池储能电站,把太阳能发出的电存在电池里面,实现削峰填谷,减少能源的浪费。
最后在能源的业务上面,我们要用新能源汽车去替代燃油车,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污染。
2008 年我们提出了三大绿色梦想,从能源的获取、存储到应用,用太阳能储能电站,用电动车打造一条完整的绿色链路。当时我想作为一个企业家,不能只去追求泛泛的成功,而是要去思考怎么能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通过三大绿色梦想造福子孙后代,这就是我们未来的一生的事业,也是比亚迪的使命。
怀抱着这种使命,我们的工程师一直在用技术创新践行着梦想。2008 年我们成立了电力科学研究院,进入光伏产业,开创太阳能光伏电站。2009 年我们建成了全球首个磷酸铁锂储能电站,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打造出全球首个量产的插混汽车 F3DM,后来又推出了 E6——中国首款量产的纯电动车。
在当时这三大梦想太超前了,为了让大家更了解,我们就在公司里面建了一个未来村,在屋顶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用太阳能发电在屋顶装个家用的小型储能电站,可以存储太阳能发的电,在屋外安装了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可以直接充电,房子里的所有的经济来源全靠太阳能,这就是我们给人类未来的绿色生活打造了一个样板。
那段时间汽车销量也在高速增长,一切都突飞猛进,集团上下信心满满。我记得在 2009 年的厂庆运动会上,我们的销售团队干劲十足,给第二年定下了 80 万台的销量目标,直接翻了一倍。
在我们全力向前冲刺的时候,谁也没想到,现实狠狠的给我们上了一课,销量的回落,渠道的退网,三年的时间,我们的利润跌去了 90%,不得不承认在起步的阶段,我们应该敬畏市场,稳扎稳打。在 2011 年的股东大会上,我向股东们承认,我在决策上犯了一些错误,我们要做出改变,有三年的调整时,间苦练内功,重振市场。
三年调整后,我本来以为很快就会有转机,提出了二次腾飞的目标,没想到不但没有飞起来,反而就这么一直沉寂了 10 年,这 10 年我们每个月的销量都在 3 万到 4 万上下,大家都嘲笑我们是「比 3 万」,而同期的一些中国品牌已经卖到了月销超 10 万,我们说怎么也干不起来,特别是到了 2019 年,利润同比下降了 40%,我们已经是命悬一线。
当时许多一起打拼多年的战友都在那个时期辞职离开了我们,甚至有些车企直接把招聘的摊位摆到我们大门口,挖走了我们许多培养了多年的技术骨干,我心里很想留住他们,但那个时候我甚至连希望都给不了他们,后来就连一些主要股东都坐不住了,2019 年我们的净利润有 16 个亿,但是扣非后的净利润只有两个多亿,但在研发上我们却砸了 80 多亿,许多股东都觉得我们是在乱花钱,认不清形势,要介入公司的管理,甚至对高管团队打分,请外部的专业的人士来,那个时候我内心不知道我们还能不能等到明天。
这 10 年在外人看来我们成绩不行,没什么进步,但我们自己知道,这是我们成长的 10 年,在技术的突破、能力的积累上,我们一直在进步。那个时候大家说我们发动机不咋样,我们就研发出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就装了一套变速器。
大家不相信新能源,我们就率先推出城市公交电动化,大家对续航里程有焦虑,就研发出第二代 DM 技术,大家说我们的车不好看,我们就设计出 Dragon Face 的龙颜美学。做了这么多,该试的地方也都试了,而销量依然没有起色。那个时候是我们的至暗时刻,迟迟看不到希望。
在去年的第五百万台车新能源下线的发布会上,我也是讲到了 2019 年的时候,当时怎么做的改变,是因为回想起这段时间公司太难了,差一点就活不下去了。当时我们能继续走下来,靠的就是这技术的信念,可以说做一个选择很容易,但当你为了这个选择,拼尽全力都等不下结果,还要咬牙坚持,这才是真正的不容易。我们不知道机会什么时候会来,但我相信当机会来的时候,只要做好准备的人,才能抓住它。
技术爆发,奔向「千万」(2020-2024)最困难的 2019 年刚过去,紧接着就是疫情,我们的压力就更大了。疫情一来我们没有口罩,国家也缺口罩,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时就决定了,我们生产口罩,我们有十几万产线工人,我们有几十万平米的无尘车间,还有顶尖的工业制造能力,汽车产业线都能造,造口罩的生产线有什么难,我们也能造,说干就干,我连夜召集大家起来,自己也泡在厂房里,从零开始,争分夺秒,24 天就干成了全球第一大口罩厂,一天生产 1 亿只口罩,这场口罩战略我们也完成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团队大练兵,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敢打敢拼,我们士气大涨,越发坚信,不会再有问题难倒我们。
忙着做口罩的同时,我们也要求技术团队研发不能停,要把造口罩的精神用到搞技术研发上,在这之后我们攻克了许多卡了许久的技术难题,推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
2020 年我们推出了刀片电池,背后是坚持了 18 年的磷酸铁锂技术路线。2021 年我们推出了 DM-i 超级混动,背后是坚持了 17 年的插混技术路线。2021 年我们推出了 e 平台 3.0,背后是坚持了 14 年的电动车开发路线,2023 年我们推出了易四方,实现了世界级的创新。后来我们又推出了天神之眼、云辇、璇玑架构、第五代 DN、易三方,极致的技术一个接着一个,终于迎来了比亚迪技术大爆发的时候,可以说这是技术上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厚积薄发,才让比亚迪迎来了市场的拐点。
技术的攻坚这条路要保持战略的定力,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如今我们已经是全球新能源销量的冠军,构建起来庞大的品牌矩阵。上个月我们的销量更是突破了 50 万台,再度刷新了中国品牌的月销量记录。后来很感慨,燃油车时代,我们才迈过,以及超过他们(欧美厂商)的技术。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时代反过来了,中国品牌的车被外国人开,他们想找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的秘诀。
王传福向《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交付新车 | 图片来源:比亚迪
现在每个中国车企都有拿手的活,每个月都有新的技术的出现,所以中国汽车人我们非常自豪,看到中国汽车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但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在这个时候任何技术的领先都不是绝对的。
我们要做要敬畏市场的快速变化,坚持技术创新,保持开放,认真地倾听用户的声音,与友商和行业伙伴多交流,学习友商的长处,多看到自己的不足。
如果说当年的比亚迪选择造电池、造汽车,是敢想敢干,那我们取得的这些成绩更多是因为敢坚持,这一路走来,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历经多少挫折,我们都一直坚持新能源路线不动摇,一直坚持技术创新的理念不动摇。
其实这些敢的背后,是技术给了我们敢的勇气,是技术给了我们敢的底气,是技术让我们可以看到全局,让我们知道选择哪条路才是对的,技术让我们看得更远,让我们看到终局,让我们坚信走下去是有前途的。在别人看不清不理解的时候,我们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要去哪里,而这个技术体系的背后,这是工程师给了我们创新的动力。
我们有 11 大研究院,11 万名工程师。今年我们招收的大学生中,硕士博士的占比接近 70%,研发人员的占比接近 80%。同时,我们还请博士带技术团队,还借鉴了许多博士后流动站,所以我们研发的主要内容,我们还组建了比亚迪技术科学研究院,有一批工程师专家研究数学、物理、材料学等技术科学,从底层的基础理论去找到技术的解法,这些技术人才加入后,我们无条件地鼓励他们去搞各种各样的研究课题。
他们跟我报项目的时候,我也很愿意和他们一起讨论,让他们先去试一试,只要方向没错就放手干,没有技术人才的智慧,没有开放包容的气氛,早期的创新就无从谈起。
工程师和人才就是我们比亚迪最宝贵的财富。回想这一路,比亚迪的研发,比亚迪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是中国品牌发展的一个缩影。
最近几十年我们中国品牌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出了波澜壮阔的一路,我们又敢白手起家,打破垄断,走向世界,这种敢来源于脚下,这些都是华夏的感情,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感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406 企业收录2984 印章生成241485 电子证书1076 电子名片60 自媒体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