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无疑是互联网上最为热门的词汇,如果没有听过,你可能真的就火星了。然而别看ChatGPT如此火热,但真正用过的人其实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少。日前据知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针对全球2000名用户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9%的受访者使用过ChatGPT,而用过谷歌Bard的受访者比例更是仅为9%。
根据摩根士丹利公布的图表显示,仅有4%的受访者每天都会使用ChatGPT,但有81%未使用过ChatGPT的受访者更是表示,在未来六个月内也不太可能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一边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尚未完全铺开的国内市场,已经有了诸如“首批因AI失业的人已经出现”上热搜的情况,另一边却是ChatGPT、谷歌Bard、微软New Bing全面开放的海外市场,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使用率居然如此之低。
高收入群体对于潮流的变化更加敏感、也更有资源去了解新技术,所以他们频繁使用ChatGPT以免自己落伍再正常不过,但学生群体爱用ChatGPT却很有意思,他们使用ChatGPT的频率甚至远远超过了上班族。事实上,在相关调查报告中显示,学生才是ChatGPT当下最忠诚的用户,他们可以用ChatGPT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用它来写论文,而且ChatGPT做作业和考试的能力还不差。
毫无疑问,学生敢于在人工智能工具还存在道德和法律风险的情况下大肆使用ChatGPT,就是因为他们是学生,毕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是教育产业的消费者,也是可以被宽容的群体。然而放在真正的商业层面,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诚然,从市场营销到人力资源、法律、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分析师等许多不同角色的工作日常,都有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但由此产生的法律风险要如何规避,也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目前,ChatGPT这类工具在理解语义和人类情感上凸显的依然是机器属性,它听不懂人类的言外之意,也理解不了语言的复调性。所以用户想要实现将它们的效率最大化,就需要既能明白到底自己要的是什么,又能明白ChatGPT等产品的运行逻辑。显而易见的是,这就有着不低的门槛。
如今ChatGPT就像一辆高性能的法拉利跑车,它虽然有着业内顶尖的百公里加速能力,可车主却不会开车的情况下,也只能是空入宝山而不得。所以归根结底,ChatGPT现在的情况是它确实高大上、也代表未来,但更像一个带刺的玫瑰,注定了现在还只有偌大的名头,却很难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405 企业收录2983 印章生成239882 电子证书1065 电子名片60 自媒体6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