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半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一家推出一款电动轿跑,另一家就发一款方盒子硬派SUV;中国品牌续航升级配置加码,合资品牌就换代出新降价应对;这家推出更加强大的智驾系统,隔壁家就完善更全面的车内舒享功能。但最终所有的新车新技术都要接受市场检验,销量成绩是成功与否的终极裁决。近期上半年各大品牌的成绩单均已出炉,究竟谁才是“车市中考”的最大赢家?本文细细道来。
合资品牌继续被中国品牌压制
有了技术的积累就有了产品研发的创新。中国车企对中国消费者的了解和把握程度非常高,善于抓住用户的需求,用最高效的方式推出新能源产品,也因此出现多款现象级爆款电动车产品,比如5万元级别的五菱宏光MINI EV,10万级别的欧拉黑猫,15万级别的比亚迪宋,20万级别的比亚迪汉,30万级别的理想ONE、极氪001,50万级别的问界M9,让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帮助本土品牌打开和占有新能源汽车市场。
而随着技术积累的势能叠加,中国品牌已经建立了完备的供应链和技术壁垒,技术持续革新的同时还能降低成本。2024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主打一个“电比油低”。更先进的技术,更好的能耗,更智能的选择同时还有更低的价格,在这样油冲击力的产品面前,消费者导向中国品牌也就顺理成章。
中国品牌的未来更让人期待
当下的领先可能是暂时的,毕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品牌能超越合资,合资也油机会反超回来。所以最终反映一个品牌未来竞争力的环节是其技术投入,这决定了其未来能达到的高度。以上表格是主要中国品牌2023年的核心经营指标。比亚迪的研发投入高达399亿元,长城、理想和蔚来的研发投入也都超过了100亿元。
另外一个表格则反应了这些品牌研发投入的强度。小鹏汽车尽管销量还没有那么大的市场份额,但研发投入强度高达17.2%,在智驾等领域投入的研发资金相当多,我们可以看到小鹏汽车持续在对标特斯拉的智驾技术,有了强大的研发支撑,这些技术的突破就更值得期待。比亚迪尽管销量越来越大,但研发投入也没有止步,期研发投入强度高达6.63%,近年就业环境并不理想,比亚迪的研发岗位网罗了大量中国优秀人才。这种级别的研发投入强度,是偏安油车一隅的合资品牌所无法企及的。
更高的研发投入就意味着有更多技术突破的可能性,所以未来在新能源和智驾领域,中国品牌将有机会进一步拉大与国外品牌的差距。除了在国内市场打败合资品牌之外,在全球市场,依托技术的领先性也很有机会席卷欧美,迎来真正的中国汽车盛世。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404 企业收录2983 印章生成239263 电子证书1065 电子名片60 自媒体59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