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有些人才发现创维(就是造电视的那个企业)居然也在造汽车。而实际上,创维造车至少已经7年了。
有人就疑惑了,居然都好些年了,为什么在街上没见过创维的车呢?其实这从侧面又说明,创维还不能跟造车的第一梯队相比。也有人觉得,一个造家电的跑去造汽车,是不是新能源汽车这块儿成了唐僧肉,谁都想来啃上一口?
公开资料显示,创维汽车2017年还叫开沃尔新能源,隶属于南京的金龙客车。到2021年才正式更名创维汽车,显示其母公司已变成创维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创维旗下的子公司,但现在的实际领导者是当年创维的创始人黄宏生。
今年初的时候,黄宏生曾对媒体表示,公司的销量目标是5万辆,国内外市场对半开。
当国内开启价格战模式后,创维知道自己不具备优势,于是就退而求其次,把海外市场的规划份额提升到了五成。2023年时,海外规划的市场份额甚至提到了六成。
显而易见,创维是想扬长避短,避开国内的激烈竞争,试图走捷径去抄底海外份额。想法确实不错,但是在目前新能源汽车还完全不能盈利的情况下,创维还是争不过别的大品牌。
黄宏生还表示,他不会以亏损的方式来争夺更多的市场,因为那等同于自杀。这番话其实很微妙,也能有更多的解释角度。
所谓不以亏损的方式争夺市场,实际上就是指新能源车企对市场的一种补贴,本质上来说还是此前价格战的延续。
如果是大的汽车品牌说这番话,外界会认为他们有底气这么做。可像创维汽车现在的局面,黄宏生这么说,很容易被外界解读为露怯。
为什么不去争夺市场,说明创维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无法先垫资投入去参与价格战。关于这一点,黄宏生在采访中实际也给出答案了。
他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保住现金流。很显然,那些能继续参与价格战的车企,说明现金流还很充裕。而创维不愿意参与,恰恰说明不能。
根据上半年各车企的补贴优惠数据显示,至少有40个汽车品牌共100多个新的车型,在销售中采取了补贴和降价政策。
黄宏生也一再表示,宁愿把量降低,也不能影响到现金流,否则受到威胁的就是整体。调低目标后,创维汽车今年的应收能做到盈亏平衡,也就是不赔也不赚。
而从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目前已经能做到盈利的可谓凤毛麟角。
只有4家品牌在盈利创维汽车表示不参与价格战,除了现金流的因素外,另一个因素便是定价权。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谁的市场份额大,谁肯定就会拥有甚至垄断定价权。
以特斯拉为例,去年新车卖了181万辆,总营收为967.73亿美元,普通股东的净利润高达149.97亿美元,单车的利润高达8285.6美元。已经站在了领头羊的位置,想不盈利都难。
除了特斯拉,比亚迪、理想、埃安也实现了盈利。其余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不管投入有多少,有的还在亏损烧钱,有的勉强实现了不赔不赚。这就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前段时间,有造车大佬吐槽过汽车行业现在太卷。可实际上,各个大佬前一秒吐槽了卷,后一秒就身体力行投入到更卷的行列里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背后流动的资金在促使他们去这么做。我国的私家车市场正在迅猛扩张,现在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都是有能力买得起汽车的。
除此之外,国家的政策以及世界局势,又在朝着新能源汽车倾斜,未来肯定会将燃油车取而代之。
有巨大的市场,又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资本肯定愿意入场参与。现在的情况是,传统的车企在参与新能源汽车制造,家电、手机、地产、互联网企业等等,也都加入了这个赛道。
最新的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乘用车的各类车型超过了3000个,光是在今年新推出的车型就超过了100个。
在这种局面下,不管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竞争激烈。不参与卷,就不能在这个市场上活下来。
反过来对消费者来说,这反倒是一件好事。因为市场和消费者的倒逼,会促使企业不断去打磨品牌乃至技术。如此一来,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品质和技术,也就一步步升级了。
目前,年销量在几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还是常态。这是由于市场上的品牌还很多,在各家的技术没有颠覆性的突破之前,消费者选车的随意性还比较大。
未来,谁家的技术能取得突破,比如说电池续航真正达到一个新高度,那么市场更剧烈的洗牌才会到来。
在此之前,像创维汽车这样的品牌,还能继续在市场上试图扩大销量。
参考资料:
《创维汽车今年目标5万辆 黄宏生:海外市场是重点》 中国经济网 2024年4月29日《创维汽车下调今年销量目标 黄宏生:以亏损换取市场份额是“自杀”行为》 每日经济新闻 2024年9月25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 经济日报 2024年1月31日《“内卷”的新能源汽车,路在何方》 新华网 2024年8月12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404 企业收录2983 印章生成239383 电子证书1065 电子名片60 自媒体6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