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车质网公布的汽车投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2024款车型的投诉量呈现快速增长势头。6月,2024款车型投诉量出现逆势上涨,首次突破千宗,环比上涨22.6%,投诉增量来自于部分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新款车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等关键字眼组合在一起,让人不禁想起此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一番话:“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制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消费者对于新款新能源车型的不满,真的是因“价格战”而起吗?
新能源汽车投诉与日俱增
根据车质网发布的《2023年度车质网投诉分析总结报告》,2023年新能源汽车累计投诉量5.07万宗,同比上涨148.3%,占年度投诉总量的30.1%,与2022年相比提升14.9个百分点。进入2024年,新能源汽车投诉量仍然处于上涨态势。6月,纯电动汽车投诉量达1164宗;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投诉量同样破千,达1391宗;增程式车型也有277宗投诉,环比上涨42.8%。
在备受关注的新款车型投诉中,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主要增量来源。车质网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2024款车型的投诉量首次突破2000宗,纯电动汽车是投诉增量的主要来源,环比涨幅超2倍,集中在部分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上。
在与用户安全息息相关的质量问题上,6月汽车质量问题投诉占比持续攀升,较5月提高了3.7个百分点。今年二季度,质量问题投诉占比有明显提升,较一季度提高了17.7个百分点。其中,车身共振、驾驶辅助系统故障等问题成为新款新能源车型集中存在的问题。
“荣登”2024年6月国内汽车投诉排行榜第二位的某新势力热销车型,便被多次投诉存在车身共振的问题。部分车主表示,该车行驶时,速度在30~60km/h之间,行驶到颠簸路面,会发生明显的低频共振,车内发出咚咚的声音,如同打鼓,同时导致耳膜非常不舒服。低频的噪声导致头昏脑胀,舒适性受到较大影响。一位车主称:“每天在水泥路面上开十来分钟的车,车内声音就轰隆到头晕,稍有不平就是‘咚咚’几下,我用设备测试,车内低频到了90bD以上,长期处于90bD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严重危害健康。”
辅助驾驶系统故障在2024款新能源车型中也屡见不鲜。日前,一位购买了某新势力增程版车型的车主则表示,由于倒车雷达没有预警提示音,导致车辆在倒车时撞到柱子。小米SU7 Max版车主胡先生也表示,自己在使用小米SU7自动泊车时也发生了事故,撞到了柱子,而且没有碰撞预警,也没有主动刹车,连倒车影像都没有显示。不久前,一位另一新势力品牌车主也投诉,自己在商场地下停车场使用小鹏的离车泊入功能,结果车辆撞到墙壁,且并未停下,而是反复撞击墙面,导致车辆受损严重。
一位极氪007 2024款后驱增强版车型的车主则表示,自己在正常行驶过程中曾出现AEB功能突然触发的情况。“有一次过斑马线时,在行人通过后,我松开刹车缓慢起步,时速未超10km/h时,AEB功能突然触发,执行紧急制动并自动开启双闪。我当时吓一跳,以为被后方货车追尾。”他说。
更有车主购车后遇到多个质量问题。车主王先生称,自己于6月购买了一辆自主品牌紧凑型新能源汽车,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次在高速公路上失速,售后表示该车电控开关出现问题,但一直无人对该问题进行跟进。此外,车主称该车还存在车窗车条掉落、车辆雨刮出现剐蹭卡顿等问题。
对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新能源产品投诉量有所增加是正常的。“进入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逐年攀升,汽车产品迭代速度明显加快,新能源产品的投诉量出现增长也实属正常。即便是传统燃油车,如今也不时出现大规模汽车召回的现象。”付于武说。
“当然也不能排除有车企为追求销量忽略质量的可能。也有部分车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过度宣传,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与实际体验之间差距过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告诉记者。
“用户至上”不能沦为空谈
“‘价格战’打来打去,用户最受伤。”前不久,有网友留言称,无休止的“价格战”使得车企售后服务严重滞后,车辆质量原地踏步甚至下滑,归根结底损害的还是消费者的利益。近年来,越来越多车企高喊着“用户为中心”的口号,试图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然而,“价格战”的刀光剑影之下,又还有多少车企还真正在意消费者的所思、所想、所需呢?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此前便提出,“卷”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要坚持实事求是,避免透支社会、用户对行业的信任度。付于武也表示,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为用户服务、对消费者负责,无论产业如何转型、产品怎样迭代,“产品为王、用户至上”这一理念不能动摇。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章弘认为,车企应当坚持用技术创新、规模效益来降低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价格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必须严格执行标准法规,严把质量关。另外,针对新旧款迭代纠纷,章弘表示,自主品牌不应当盲目推新、求快,而要把产品做得更扎实,追求每一款车型的利益最大化。“特斯拉迄今仅靠3款车型依旧能位于新能源汽车品牌前列,这是自主品牌需要思考和学习的。让一款车型销售周期长久一些、利润更丰厚一些,也有利于企业降本增效。”他说。
栾菲菲也表示,在汽车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面临巨大的价格压力和市场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牺牲产品品质和消费者权益。为最大程度保障消费者权益,企业需从法律、商业道德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个层面出发。具体而言,企业应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加强信息披露和沟通机制建设;强化售后服务和投诉处理;积极参与行业自律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企业不仅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还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根据高盛研究报告,进入今年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价格竞争或将加剧,以应对燃油车的降价。7月,特斯拉、零跑、极氪、理想、阿维塔、极越等众多新能源品牌又开启新一轮降价“风暴”。面对这一发展势头,付于武感叹:“行业必须要回归一个语境,即我们不反对竞争,但我们需要的是正常的市场竞争,而非无休止的‘价格战’。我们必须要大声呼吁,‘价格战’打不起、打不赢、打不了。”
文:张奕雯 编辑:黄蓓 版式:刘晓烨
给小编加个鸡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406 企业收录2984 印章生成241488 电子证书1076 电子名片60 自媒体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