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事时“工匠精神”,一出事就“躬匠精神”。
昨天,日系车企再曝集体造假丑闻。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公告称,丰田汽车、马自达、雅马哈发动机、本田技研工业和铃木共5家公司在车辆性能与发动机测试环节中存在数据篡改等造假问题,共计31款车型。
当天,丰田汽车公司会长丰田章男、本田技研工业社长三部敏宏、马自达社长毛笼胜弘把腰弯成了90度,再次给全世界上演了「躬匠精神」。
可是,当接连不断的造假丑闻扑面而来时,人们不禁要问,「躬匠精神」能挽救日系车企的神话吗?
下面,太平洋汽车就深扒一下日系车企的造假往事,重温「躬匠精神」。
1、高田公司生产“夺命”气囊
2009年,美国一位18岁女孩开着一辆本田雅阁发生交通意外。尽管撞击并不算激烈,但车上日本高田产的安全气囊竟将一枚金属片“弹出”,女孩当场身亡。
当时,人们只以为这是一次意外,并没有引发足够的警觉。可是6年后,高田气囊已在全球造成了至少26人死亡。于是美国开始对日本高田安全气囊展开彻底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高田为了降低成本,在气体发生器中使用了性能非常不稳定的硝酸饺,高温情况下容易发生爆炸。当安全气囊展开时,可能会出现异常破裂,导致发生器零件碎片像弹片一样飞出,伤及车内人员。败露时,高田气囊已经导致30余人死亡,最终导致全球19家车企厂家召回上亿辆车。
调查报告显示,三菱汽车修改燃效数据的行为已经持续了25年,并且造假行为呈现系统性、范围大,且不断加重的趋势。内部调查还发现,存在不做行驶实验,仅通过桌面演算违规得出数据的问题。已停售车辆中,有10款以上被查出违规。
此次引发广泛关注的“燃效门”涉及包括eK wagon在内的4款车,均为2013年生产的轻型车。三菱汽车此前承认,在燃油及经济性测试数据中造假的行为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这意味着造假持续了长达25年之久。
调查还称,三菱汽车对进行改善燃油效率的员工缺乏监督机制,这些员工缺乏法律意识,并且擅自修改燃油效率,将燃效夸大了16%,因其只在乎业绩及工作表现。
其实,早在2000年到2004年,三菱公司就曾深陷丑闻。当时三菱汽车被曝出隐瞒6.4万多件客户投诉和21个品种的81万辆瑕疵车,曝光后三菱汽车宣布召回76万辆汽车。
3、日产、斯巴鲁深陷“糊弄门”
2017年9月,日本日产汽车被曝出“使用无资质检验员进行车辆出厂检验”的丑闻,报告说,部分日产工厂会把具备资格的检验员的徽章发给无资质人员,或者在国土交通省派人检查时,临时撤走这些没有资质的检验员,以此蒙混过关。
调查报告援引日产员工证言说,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最早从1979年起,日产在枥木县的工厂“可能就开始任用无资质检验员”。文件记录证实,位于神奈川县的追滨工厂从1989年以后“常年存在这种违规情况”。而除了位于京都的工厂外,日产在日本国内的五家工厂“长期以来普遍如此”。
吉永泰之还表示,这种操作在工厂内存续了30年之久,且在此期间从未有人意识到这种操作违反了相关规定。
斯巴鲁成为继日产汽车公司后,第二家卷入“糊弄门”丑闻的汽车公司。
4、日本神户制钢“造假”丑闻
2017年10月8日,日本神户制钢所宣布,其生产的铝制部件在强度等方面没有满足顾客方的品质标准。该公司违反交易合同,篡改了品质数据。
据悉,涉事工厂在产品出厂前就已发现某些方面不达标,却在产品检查证明书中修改强度和尺寸等数据,而神户制钢所负责人早在当年8月底就已掌握铝制品数据篡改一事,但未公开。日本神户制钢董事长兼社长川崎博在东京就篡改铝制品性能数据问题向经产省制造产业局道歉。
东丽涉事子公司主要负责汽车轮胎材料相关业务。东丽从2008年4月到2016年7月间,数据造假共计149例,波及13家企业客户。这些企业多为日本本土企业,造假数据主要涉及增强汽车轮胎强度的辅助材料。
东丽承认,历任质监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更改质检报告书,公司没有对质检结果进行二次确认。但东丽否认这是公司层面有组织的造假行为,声称是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
据日本媒体报道,东丽早在一年前就掌握了相关情况。分析认为,如果不是神钢和三菱材料对外发布造假丑闻,本次东丽不会对外公布该消息。
东丽是继神户制钢所、三菱综合材料之后第三家曝出数据造假丑闻的大型日企。三家企业数据造假手段十分相似,均持续多年且存在瞒报问题。
6、斯巴鲁数据“造假门”
2018年4月27日,斯巴鲁公司公布了关于篡改新车燃效及尾气检查数据的调查报告。斯巴鲁社长立即回应:篡改数据属于遵纪守法上极其严重的问题,公司将认真反省,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报告指出:斯巴鲁旗下9种车型903辆汽车被确认存在数据篡改,同时涉及众多内部员工。持续时间为15年,甚至更长。斯巴鲁公司调查出的造假生产工厂是日本本土的群马工厂。涉及车辆为斯巴鲁主力车型森林人以及与丰田共用生产线的热门跑车:丰田86。
该工厂在实施新车出厂前的最终检查时,质检员直接篡改了燃效及尾气的检查数据。
斯巴鲁官方调查结果称,主导出厂数据篡改的人员,为质检线班长和检察员等底层员工,但更高级别的课长以及工厂管理层对于此事并不知情。同时,斯巴鲁表示这些篡改数据行为,对车型本身并没有产生质量隐患,所以不会针对这一事件进行召回。
这并不是斯巴鲁第一次造假,早在2017年“糊弄门”事件后,斯巴鲁就被查出里程造假事件。2017年12月20日,斯巴鲁官方宣称其工厂质检员承认,在接受最终检查时,篡改了部分被试车型的里程数据以此来通过质检。迫于压力,2018年3月,斯巴鲁总裁吉永泰之宣布辞职,董事会也被迫进行改革。
7、电装公司燃油泵缺陷
2020年,日本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电装公司被曝出生产的燃油泵出现问题据悉,电装公司的燃油泵缺陷是由于在燃油泵叶轮的制造过程中树脂成型条件不完善,导致叶轮树脂密度不足。叶轮可能会受燃油影响而发生膨润变形,并与燃油泵壳体发生干涉,导致燃油泵工作不良,极端状况下可能会出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突然熄火的情况,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从严重程度来看,会危及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据日本媒体报道,通过对各家车企的召回之间所存在的时间差分析,电装公司很有可能存在意识到了燃油泵可能存在缺陷之后依然将问题商品供应给了一些车企的情形。
在2月16日举行的网络记者会上,曙光制动董事长宫地康弘鞠躬致歉称:“作为生产制动器这种事关汽车安全问题的企业,这样的行为(数据造假)是不能被允许的”。不过他表示,涉及质检数据造假的零部件均通过了产品出厂检查和整车企业的检查,产品性能不存在问题,因而曙光制动以及相关车企目前都没有召回的计划。
9、三菱电机造假35年
2021年,日本三菱电机公司被多家媒体曝光产品检验数据造假,且造假行为可能已经持续超35年。
随后,三菱电机发表声明证实,正在就长崎工厂对部分列车空调产品检验时有不当做法展开内部调查。
本田汽车公司称,自2009年以来,该公司在车辆噪音测试、发动机测试等方面存在不当行为,涉及的车辆总数约为435万辆。本田公司还称,但这些车在性能上没有缺陷,都符合相关标准。
丰田汽车称,截至今年4月底,该公司测试违规行为所涉及的车辆总数约为170万台。丰田中国发布声明称,经过确认,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与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型与本次事件无关。
尾声:日本车企神话已灭
虽然日本车企造假丑闻是从2015年开始被集中曝出来的,但事实上,日本车企造假的历史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40年以前,造假20年的也有多起。
此前,日本汽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是神话般的存在,而随着一系列造假丑闻的曝光,神话的光环也随之破灭。虽然日系车在全球市场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丰田汽车一家的盈利就超过中国所有车企盈利总和的几倍。但随着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品上持续大额投入,此消彼长下,中国汽车仍然有望超越深谙躬匠精神的日本车企。
当然,中国车企在追赶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价格战的压力下,也要吸取日本车企的前车之鉴,行稳方能致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406 企业收录2984 印章生成241503 电子证书1076 电子名片60 自媒体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