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净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国内首个医疗大模型,已经在“接诊”患者了。
最终,经过一天的鏖战,真人医生综合得分为 7.5分,AI 医生综合得分为 7.2分,比分结果上一致性达到了96%。
不可否认的是,MedGPT还有些问题需要调整,几位专家指出它会出现偶尔过度给出治疗建议、重复推荐检查项目、某些概念表述不准确,以及无法实现查体等局限——要想MedGPT更加可用,这些意见一定程度比正面评价还要重要。
但总的来说,首个医疗大模型的公开首秀的结果还算不错。
总结下来,首先是大模型的基本能力都有,语义理解、多轮对话、多模态识别等,还能像OpenAI那样通过插件商店链接到各种行业应用。
还有通用大模型被广为诟病的对齐和准确性问题,MedGPT整个流程结果也不输真人医生。
再从行业维度来看,确实能真正从医学角度为医生提供有效帮助,提升患者疾病管理效率。
此次真实测试过程中可以看到,它能基于有效问诊以及医学检查数据,MedGPT得以进行准确的疾病诊断,并为患者设计疾病治疗方案。
这对企业来说,不单只是算法、算力和数据的考验,而是一整套系统工程性难题。
既然如此,作为国内首个医疗大模型MedGPT,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简单总结:专业大模型,以及多种准确性机制保架护航。
首先,一上来就打造医疗大模型。
此前专业大模型的思路是,先打造一个大模型,再利用专业数据做监督微调。但MedGPT直接是以医疗数据预训练、微调以及超100名医生参与RLHF机制。
这就需要企业既要在垂直行业深耕,还要有AI技术实力。这就需要提及它背后的缔造者——医联。
在行业上,作为互联网医疗的早期入局者,医联已经积累了超过150万医生和2000万患者,稳固的医患关系链长期互动之下,形成了大量专业的医学数据。
此外医联长期关注医疗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打造了近140个疾病管理标准化流程,涉及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常见病症,覆盖1000多个病种,形成了一整套全数字化全流程疾病管理体系。
在互联网医疗时代,这些疾病管理体系可以为行业提供线上管理的有效依据,提升行业整体效率。而在AI赋能下的数字医疗行业来临之时,这便成了AI医疗的重要依托。
比如,在为患者输出正式答案前,会先经过临床医学规则器的校验。还有招募真实医生在电脑前判断,然后将两者结果交给专家委员会评议,以此来对标真实医生。
基于这样的方法论,医联团队率先为专业大模型的打造在行业中打了个样。
医疗AI2.0大幕拉开最后回到MedGPT公开评测这件事情本身,也带来了大模型发展进程中的三点趋势。
第一、医疗AI2.0大幕已经拉开,系统复杂性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2.0时代的到来——对话即入口,让所有的应用场景都得到了重新定义。被AI所辐射的千行百业也深处于变革之中。
以往AI 1.0,NLP、CV、多模态等单点技术蓬勃发展,医疗AI应用场景丰富多样,他们强规则、具有可控性。但场景、数据之间没有打通,导致泛化能力不强,无法处理系统性、复杂性的问题。
得益于Transformer,打破了模态、数据、任务场景之间的壁垒。医疗场景中,利用海量医学文本与数据中,进行高并发/长距离学习整合,一些复杂性、系统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如果继续畅想,结合医联的云药房、云检验等云化能力,不仅是AI医生本身疾病管理能力会得到提升,患者甚至可以摆脱地理限制,轻松完成所有疾病从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流程管理路径。
这其实也并不难想象,只需要知道有一个能看各个专科领域并且比肩三甲医院医生的AI医生能够24小时在你身边为你出诊,同时,检验检测服务在家附近1公里就能全部完成。
有去三甲医院排队挂号看病经历的同学应该都懂——专家挂不上号、检验检查等一个月,这都是时有发生的事情。降本增效、解决行业问题,走入医疗的下一个时代,就是靠MedGPT这类专业模型做的。
第二、大模型的行业红利并非在科技巨头手中,而在有场景有数据的玩家手里。
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有所看到,目前医疗领域的专用大模型和产品正在不断问世,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来自谷歌和微软这两个大厂。
谷歌Med-PaLM 2目前正在尝试多模态能力,比如自己检查X光片后给出诊断。在今年晚些时候将对一小部分谷歌云用户开放。
还有被微软200亿美元收购的Nuance,借由微软OpenAI合作之便,正在将GPT-4集成到临床笔记软件DAX中,以减轻临床医生的负担。
前者的大模型还没有到真正落地,后者无非是集成通用大模型的API,其行业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无法得到保障。
但MedGPT一亮相就惊艳全场,并拿下多个行业首次:
首次突破AI医生多轮对话的难题;
首次实现从有效问诊到医学检查的跨越;
首次实现AI给出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
首次AI具备全流程诊断能力……
这与垂直领域深耕、有场景有数据有关。
医联在医疗行业有9年深耕,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数据和应用,构筑起了深厚的技术和用户壁垒。
一旦实现大模型技术的应用, 在现有的用户场景基础之下,将会迅速规模化落地。这是其他想入局者无法拥有的先发优势。
上一次AI浪潮来袭时,最终也是场景玩家率先吃掉AI红利。
现在同样也依旧是场景玩家吃掉大模型红利,只不过技术路径已经明晰,落地速度自然要比以往快得多。
第三,医疗AI落地提速,也侧面印证了大模型的发展趋势——
雪球效应展现,从技术到应用部署的飞轮会越转越快。
ChatGPT最开始只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短短几个月内基于用户反馈、插件开发生态,真正被各行业的人加入到工作流中,并上线了端侧应用。
还有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被人诟病无法画手的问题,也能在短短几周内解决;以及国内大模型涌现、更新速度加快,文心一言一个月能迭代四次等等。
“大模型-应用-数据”的加速闭环一旦打通,那么产业落地的速度将会比上一波浪潮更快。
而医联大模型MedGPT一个月就进入到真实患者全流程测试阶段。在此之后,根据数据飞轮迭代大模型,落地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或许很快,医疗AI2.0就会惠及到每个人身边。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
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知前沿科技动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