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看到一个热搜——#一天工作下来没人说话#。下面很多网友在聊,有人羡慕这种安静的美好,有人说会觉得难受窒息。想想我自己的工作日常,办公室还真是属于长时间“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状态。
我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办公室是那种几十人的大开间。如果说话声音大一点,就会影响到别的部门。所以渐渐形成的习惯,就是能不用嘴说话就不用嘴,哪怕面对面坐着,有事也是通过微信线上聊。
这种交际方式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同事之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前几年,就遇过一个有趣的插曲,别的部门一位同事走到我面前,问某某老师是哪位?而他嘴里的那个某某老师,竟然是我。
我们已经同事好几年了,他却只知道我的网名,压根儿没法把我真身和本名联系起来。这听起来有些夸张,但这种格子间的“浅社交”,可能就是很多城市打工人之间的常态,并且乐在其中。
当下,很多年轻人聊到为什么不愿意回家乡工作,最常见的理由就是不愿意身陷令人窒息的熟人网络。多年前,我回家乡电视台工作过几个月,一去就被打听,是通过什么人进来的、认识哪位领导……而熟悉一点之后,同事之间闲聊最多的,也就是别的同事的八卦。
这段经历,成了我后来又“逃回北上广”的重要理由——实在不愿意工作之余,还要被这些“人情世故”缠绕。
微信线上交流的好处,是可以更简单纯粹,必要的工作沟通之外,自己完全可以把控闲聊的程度。而现实中的聊天,很容易形成一种“氛围绑架”,如果别的同事兴高采烈地聊起八卦,就你一人沉默冷淡,很容易显得孤僻不合群。
像我这样有点讨好型人格的,就会被迫用八卦报答别人的八卦,然后觉得很是别扭。线上交流,则不会有这样的顾虑。没有人看见你的表情,沉默就不是一种“罪”。
当然,这种线上交流为主的方式,负面效应也很明显。那就是同事之间,不太容易培养起亲密关系。
就我的个人体验,就职过的几家单位,线下沟通说话较多的,同事关系更容易转化为持久的朋友关系。即便离职之后,也可能保持联系。而线下交流少的,基本上离职之后就形同陌路。因为大家彼此之间呈现的,都只是一个模板式的同事面貌,而不是生活里更立体的人。
这可能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永恒困境。人们渴望亲密关系,但常常又难以把握亲密的尺度。想起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容器人”。说现代人像一个个罐状的容器,一方面渴望打破孤独,与人接触,但常常又只能做到容器外壁的碰撞,而不愿进入彼此的内心世界。只愿意线上交流而避免更多线下聊天深交的,大概就属于这样的“容器人”。
不过,人生的复杂,很多时候都是没法用理论来解释或者指导的。愿不愿意在工作之余多说话,可能也如找对象一样,关键还是能不能遇到“对的人”。遇见志同道合者,自然会找到舒服的交际方式,线上线下,也就成了无意义的区分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