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此次升级,根据 Meta 公开的论文显示,虽然目前 Llama 2 在各项大模型测试中仍逊色于 GPT-3.5,但在与目前开源大模型的跑分对比中,已经有了屠榜一般的表现。
根据 VOX 的报道,为了得到杨立昆这匹千里马,扎克伯格答应了科研成果必须开源、实验室必须建在纽约、实验团队不需要考虑盈利等等要求。
杨立昆任职期间成果颇丰,诸如开发了风靡全球的 AI 框架 Pytorch,改进了 GAN( 生成式对抗网络 ),推出大语言模型 Llama 和 AI 图像模型 SAM 等等。
正如当年所约定的那样,这些项目已全部开源。
在大语言模型的浪潮之下,Llama 大语言模型也备受开源社区的欢迎。
诸如 Hugging Face 等开源社区中,充斥着各种被魔改后的羊驼( Llama 的中文译为羊驼 )。
包括斯坦福的 Alpaca、UCB 的 Vicuna......各种基于 LlamA 的修改的模型纷纷涌现。
另外,对于 OpenAI 口中出于安全考虑的闭源理由,杨立昆也是不太认同的。
在他看来,使人工智能平台安全、良善、实用的唯一方法就是开源。
换句话说,技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是危险的,只有让监管 AI 的力量也同时进化,才能尽可能地管住 AI。
在目前看来,暂时只有开源能办到。
总的来讲,在 OpenAI 领衔的大语言模型浪潮中,Meta 所带领的开源大军,正在开源社区中疯狂攻城掠地。
另一方面,开源和闭源之间的冲突也在逐渐白热化。
在今年的五月份,一位谷歌研究人员 “ 不小心 ” 泄露的备忘录,就把这场大战摆在了台面上。
知危编辑部简单总结了一下这份备忘录中,谷歌研究员的提到几个要点:
①开源 AI 正在蚕食谷歌和 Open AI 的领地;
②小模型比大模型更具有竞争力;
③数据质量远比数据数量更重要;
④谷歌打不过开源;
⑤相比于开源需要谷歌,谷歌更需要一个开源生态。
再简短点讲,这份洋洋洒洒上千字的文章就透露着一个最核心的信息:
在开源面前,谷歌和 OpenAI 都没有护城河。
所以,再回看这次发布的 Llama 2 ,Meta 直接把商业用途的限制给去掉了,实属是又给闭源阵营将了一军。
开源的 Llama2 不仅免费,还更能供开发者自行调整,从而满足大部分商业公司的低成本和个性化需要。
但,最终开源和闭源谁才是胜者,知危编辑部觉得并不好下定论。
毕竟开源也并不是万能解药,开发人员良莠不齐、公开的一些安全隐患等等,都是开源经常遇到一些问题。
开源和闭源之争,归根结底是竞争策略不同,一个更注重扩大市场和制定标准,一个更看重盈利和本身技术的领先。
诸如安卓与 iOS、Linux 与 Windows,最后或许并无真正的输赢之分,而是在不同的需求下,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
但,毫无疑问,Llama 2 搅动了整个市场,已经让生态开始有微妙的变化:
① OpenAI 股东之一的微软,这次成了 Llama 2 的首选合作伙伴,微软似乎正在两头押注。
② Meta 宣布 Llama 2 将能在高通芯片上运行,这对 AI 芯片霸主英伟达而言势必是种挑战。
总之,这大语言模型圈儿的戏,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趣了。
如果因为 Llama 2 搅的这场浑水,让 AI 时代能更快来临的话,请大家记得,这不仅是 Meta 的功劳,也是开源社区的功劳:
开源推动进步,开源万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387 企业收录2981 印章生成232072 电子证书1025 电子名片60 自媒体4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