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调查表明,目前沪上高校学生通过ChatGPT确定学术方向的比例高达42%。尝试或准备通过其写作,正成为高校学生猎奇或引领潮流的一种迫切体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姚荣副教授最近披露他的调研结果。
这是2月9日拍摄的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网站页面。新华社发
靠人工智能应付甚至作弊怎么解?“围观”ChatGPT的不止于AI业界。4日全天的京沪两地同时进行的一场“ChatGPT与未来教育”沙龙,20多位各地专家正反辩证讨论ChatGPT,吸引全国16万多人次观看直播。
【人师与机师,协同育人】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问世,学生还是学生,学习始终存在;但教师未必是教师,至少不像从前。“直面 ChatGPT,教师如何绝处逢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政涛认为,ChatGPT引发的最大危机,不是职业,而是人本身。
危中有机,“由此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包括重构人与机器关系,推动人类自我进化,由替代思维走向共生思维,全新理解人师存在价值。”就ChatGPT的性质与价值,李政涛教授提出直面ChatGPT,教师所应具备的三大能力:善于挖掘和转化人机对话的育人价值、善于选择并且教会只有人师才能赋予学生的教学内容、善于与作为机师的ChatGPT协同育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全国性的“ChatGPT 与未来教育”沙龙,由《教育研究》杂志社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永智倡导以全面使用英文版的ChatGPT作为研究起点和基础,以科学理性把握该项技术本质特征及潜力作为相关研究的基本路径和框架,并倡导对整个技术进行综合审视和哲学思考,保持对技术突破发展的关注和警觉。
题图来源:解放·上观视觉
内图来源:受访高校
来源:作者:徐瑞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404 企业收录2983 印章生成239783 电子证书1065 电子名片60 自媒体6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