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Chat 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有问必答的AI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无穷潜力被寄予厚望。
与此同时,与“Chat GPT”相关的风波不断走进大众视野。去年12月21日,有学者发表文章指出,通过“灰盒”访问技术,可以消除GPT-4核心保护措施,使用最新的微调API,就可以让Chat GPT输出有害信息,引起人们对AI安全性的担忧。12月27日,美国《纽约时报》状告Open AI和微软公司侵犯版权,轰动业界。
企业展示“深度伪造”检测技术。图据视觉中国
红星新闻:信息时代,人们愈发担忧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问题。面对强大的人工智能,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杜晓梦:隐私保护是我们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隐私”?
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地址、聊天记录等,都是大家有共识需要保护的个人数据。一些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精准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其背后也有大数据和AI的运作。
大数据应用最典型的两个场景,一个是电商的个性化推荐,一个互联网广告。就像一名推销员根据用户的喜好,向用户推荐他可能会购买的产品。那么像搜索记录、购物偏好是否算隐私?
一方面,这种技术可以让用户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另一方面,一些用户会觉得偏好是搜索记录属于自己的隐私,宁愿放弃这种便利,也不希望平台监测。
对此,我认为商家需要保证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询问用户是否愿意让平台收集相关信息。同时,用户需要与平台约定,只能把这些信息用于平台内的相关服务,不得向第三方泄露个人信息。
红星新闻: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国际竞争格局是怎样的?人工智能是否能像当初的互联网一样,为国内企业创造巨大的机遇?
杜晓梦:AI作为数字科技的代表,是各国都在探索的技术。目前看来,美国这一轮以Chat GPT为代表的技术突破,已经和许多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从语言的角度看,英语是目前的世界通用语言,有丰富的语料库,这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在这个领域已形成“飞轮效应”,会发展得越来越快,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追上。
从国家的角度,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实现技术可控是很重要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国家之间已经形成了密切的交互,彼此依赖,我认为“技术脱钩”的可能性并不大。面对这样的局面,越是需要把目光放长远。太着急,可能反而会导致动作“变形”。我们与其急切地追赶,“重复造轮子”,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研究基本技术,发挥自身优势,打出“差异化”,避免和对方在已形成显著差距的领域“硬刚”。
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企业几乎都在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一些小公司尝试把大模型应用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为该领域的用户提供很好的价值,做“小而美”的事情,这是我比较看好的发展方向。
类比目前的一些互联网平台,借助国外的技术,在本土生成一些优秀的模式,不仅适用于国内市场,还能走向世界,反推整个技术产业的发展,我认为是一条值得考虑的发展路径。
红星新闻:2023年被称为“AI元年”,展望2024年您认为AI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会不会再有爆发式的增长?
杜晓梦:随着自然语言的突破,分析难度更大的图片、视频可能将是下一个会被突破的领域。有专家认为,2024年将是视频分析的“元年”。
大家都在期待,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商用化的突破,作出有领域性的应用,让更多的企业愿意为之付费。对于技术本身而言,算法、计算框架在不断进步,一些交叉学科会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用在医疗、金融、制造、传媒、影视等更广泛的领域,适应那些容错率较低的应用场景。
在我看来,这将是未来三到五年一个非常大的发展机会,相信会有很多新的企业营运而生,发展、崛起。
专家简介:
杜晓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BiMBA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营销建模专业博士,曾任百分点集团首席数据科学家。2018年获北京市科技新星。2019年获副研究员职称,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发表英文学术论文4篇,被EI收录,获得2020年英国Emerald出版集团“杰出论文奖”(Emerald Literati Outstanding Paper)。中文学术论文14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全网数据的消费者行为与偏好研究”并主持子课题。
红星新闻记者 王语琤 蓝婧
编辑 张寻 责任编辑 魏孔明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