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眼新闻
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八点到家,每天在机上作业超过10小时,这是春耕农忙时节,黔西市锦星镇新街社区农机手赵云的日常。
“从正月初五以来,已经犁了1000余亩地,各个乡镇到处跑,订单排到五月份了,多亏了这台‘铁牛’,让春耕的效率提升了许多。”即便忙碌,可说起农机手这个职业,赵云憨厚的脸上满是自豪,“你看,这周围的地,都是我去耕的,好些已经种下苞谷了。”
然而,由于农村外出务工青壮年越来越多,在家务农的多为老弱妇孺,锦星镇农耕“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导致土地时有撂荒。“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2008年,为了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锦星镇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重要抓手,引进了一批大型农机具,并邀请村民们参观体验。赵云就是被邀请的村民之一。
这一看不打紧,一台台外形硬朗、气势威武、马力大的农机具吸引了赵云的目光,上车试驾操作后,他体验到了农机新技术的独特魅力,也敏锐地观察到农业机械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那些大农机效率太高了,看过后就忘不了,回到家我就和媳妇商量,要买一台大型拖拉机,除了自家可以用外,还可以去帮其他农户干活,也能挣点钱。”赵云说,新农机到家后,他迫不及待地出门拉起了订单,谁知道,部分农民对于农机并不买账。
“没有路,拖拉机能不能进到地里,即便进去了,犁得够不够深,土里有石子,会不会搞坏你的机子?”面对疑虑,赵云也不争辩,主动提出帮忙,结果不到二十分钟,拖拉机半个小时就犁完了两亩地,相当于一个农民几天的工作量。如此高效率的作业,很快引起了农户的兴趣,第二年,各种收割订单纷至沓来。
“最开始是我开起机子去找活,到后来我是坐在家里接活。”赵云说这样的转变,让他意识到,农机这行前景可观,农业领域确实大有可为。很快,他通过不断学习实践,逐渐掌握了农机安全知识、农机保养技术、农机诊断技术、农机维修技术,带头走上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快车道”。
常年在农机领域的摸爬滚打,赵云也从一名农机新手成为了行家里手,各类农机的故障,他几乎都会修理,“不夸张地说,有时候,我甚至可以通过声音就可以判断农机故障。”
春种、夏管、秋收,在赵云的带动下,锦星镇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农机手,他们在田野的轰鸣声中,守望一场场丰收,见证“三农”事业的拔节生长。(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