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2023年2月5号6:30am,已经82岁高龄的赵珀璋老师给我推送了一个关于硅谷超级大脑的视频,我打开仔细看了一下视频及下面的评论,不禁感叹,这个确实进步很大,我以前研究服务机器人时候完全没有听过这家公司。
赵老师跟中科院的倪光南院士在计算所共事过,有一次参加一个会议,隔壁一位律师跟我小声说:“你不觉得他跟倪光南长的很像吗?”我又看了一下,还真是,但他比倪光南要更精神很多。我认为他们那一代人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们都是被一种科学精神驱动着,到老了仍然在做事情,践行活着的意义,当时听他说在写一本叫Sabfire的书,我听得云里雾里,但感觉是一部非常高深的书,涉及很深的物理学知识和应用,很期待哪天能够出版。
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身体非常好,没有基础疾病,精神矍铄,两眼炯炯有神,每天6点多就起床了,这样的身体有望实现【百岁人生】,值得敬佩,非常感谢他的分享,也是激发我写今天这篇文章原因之一,欢迎大家观赏后吐槽、拍砖!
图片来自网络
5.艺术创作能被替代吗?
2022年8月,一幅人工智慧生成的画作,竟夺下Fine Arts Exhibition 数位艺术(digital arts category)首奖,引发其他艺术家不满,更引发诸多论战。如果连创造力都被AI取代,人类将何去何从?
个人观点:我不太认同艺术类的创作最后能够被机器人替代。即使能做,应该也是比较初级的或是属于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更高级甚至大师级的作品还是要有画家、编剧、音乐人等来创作,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和情感调动过程,人工智能的弱点就是在理解人的情感和心理上,ChatGPT不能替代真正的艺术创作。所以,艺术工作者们也不用太担心,各自有各自的价值。
图片来自网络
ChatGPT真正落地到批量使用可能还需要5年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提升自己?
码字不易,喜欢我的话,欢迎点个关注吧,微信公众号:蒙弘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