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法兰克福6月2日电 专访|贸易保护主义损害欧中汽车业合作和欧洲产业转型——访德国汽车专家杜登赫费尔
新华社记者单玮怡
德国权威汽车经济学专家、波鸿汽车研究院院长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应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崛起是错误做法,不仅将损害欧中合作,也会伤害欧洲汽车业自身。
杜登赫费尔明确反对欧盟对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他说,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指责中国所谓不公平补贴没有事实依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是依靠补贴来支撑发展,而是通过完备的产业供应链和庞大市场产生的规模效应来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他看来,雷诺旗下达契亚纯电动车型“达契亚春天”就是一个鲜明例证。这款车型由雷诺-日产联盟和中国东风汽车建立的合资公司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在中国研发和制造。
“毫无疑问,‘达契亚春天’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任何补贴,而它依然是欧洲汽车市场上最物美价廉的车型之一。这个实例强有力地说明,欧盟委员会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并无依据,完全出于政治煽动。”他说。
“中国汽车产业优势是经过20至30年的新能源产业投入、技术研发等因素积累形成的,是自然形成的竞争优势,不存在不公平的竞争。”杜登赫费尔说。
他表示,随着消费者积极性提升、市场规模扩大和竞争力增强,中国汽车行业能够产生良性循环,车企有更强动力推动技术更新迭代,加快向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杜登赫费尔指出,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恐将导致在中国活跃发展的各国汽车制造商遭受损失。雷诺、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欧洲重要汽车厂商都选择在中国生产部分电动车型,再出口至欧洲销售,“欧洲车企同样将遭受欧盟关税措施的伤害”。
杜登赫费尔说,更令人担心的是,关税措施还将拖累欧洲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一方面,德国主要汽车品牌普遍视中国为最重要的销售市场和合作伙伴,这些保护主义措施将影响欧中汽车行业合作共赢,“不去中国、不与中国合作将损害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品牌电动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有利于推动竞争和促进创新,增强欧洲汽车业活力,促使本土企业生产更便宜的电动车型。如果这种竞争不复存在,欧洲汽车产业电动化、数字化转型速度将放缓,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推出令欧洲消费者负担得起的车型。
“采取保护措施,试图与中国‘脱钩’,是完全错误的做法。”杜登赫费尔认为,中国积极发展的新能源乘用车贴合乘用车的未来发展方向,体量最大、活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中国,这也是德国汽车品牌大举增加对华投资的原因。
“在全球绿色转型过程中,我们要结伴、要合作,中国具有新能源技术和先发优势,是全球合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就能实现共同愿景,为中国、欧洲乃至全球民众带来福祉。” 杜登赫费尔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384 企业收录2981 印章生成229072 电子证书1007 电子名片58 自媒体4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