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新玩家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同时,一些“老”玩家开启了以年为周期的产品迭代。9月26日,上海傅利叶智能公司发布人形机器人GR-2,相较于一年多前面世的初代产品,进阶版拥有更灵活的双手和更强的负载动力。
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告诉南都等媒体,在GR-2迭代当中扮演关键角色的,除了研发和生产制造部门,还有上百位客户给予场景应用反馈。据他透露,截至2024年二季度,傅利叶已落地交付超一百台人形机器人。
尽管人形机器人“GPT时刻”尚未到来,但让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走到客户愿意买单或合作的实地场景先用起来,已成为当下不少厂商的急切需求。
顾捷解释说,技术突破、量产制造和场景应用三者之间,存在“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早期,首先要有技术突破,此后才能批量制造,并进入场景应用以获得反馈,以进一步打磨技术,从而形成飞轮效应。
打造“六边形战士”
和上一代相比,GR-2这款机器人更接近于一名成年男性的身型。其身高1.75米,体重63公斤。外观上,GR-2采用内走线设计,线路不再裸露在外。这和Figure AI于8月初发布第二代人形机器人的做法一致。
人形机器人的“六边形”能力。图:傅利叶
机器人“GPT时刻”3至5年可及?
人形机器人“六边形”能力中,顾捷认为认知智能能力最为关键。训练出一款泛化能力强的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VLA Model),将多模态指令转化为工作输出,成为眼下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攻坚方向。
王兴兴此前受访时表示,具身智能大模型是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最大的卡点。由于AI能力尚未突破临界点,现在人形机器人看上去有点笨拙,只能做一些非常简单的工序,而且执行的效率、成功率亦较低,商业闭环难以跑通。而提升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最大痛点在于,物理世界真机数据量短缺。
国内外不少人形机器人研发公司已着手真机数据的采集。特斯拉为训练旗下Optimus(擎天柱),8月中旬释出“数据采集员”职位,要求每天沿着预定的测试路线行走,并长时间穿戴动作捕捉服和VR设备执行指定的动作,时薪高达48美元(约人民币340元)。智元机器人方面8月中旬亦告诉南都记者,智元已建成由二三十台机器组成的真机数据采集厂,预计到9月底,数据采集厂的规模会扩展至100台左右,大致需要150名数据采集员工。
AI能力受限,常常导致外界对人形机器人行业能否真正商业化充满怀疑。顾捷回应称,人们往往高估短期一年内的技术进展,而低估技术长期内突破的可能性。他说,傅利叶5年前(2019年)为人形机器人立项之时,完全想象不到人形机器人能达到如今的水平。
那么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的“GPT时刻”何时到来?在顾捷看来,10年至20年的业内预测过于悲观,他觉得3至5年内就能见到曙光。顾捷对此给出三点依据:一是机器人本体的算力3至5年内可能会有5到10倍的提升,拥有足够强大的算力;二是在3至5年内,行业能够收集到足够多的动作训练数据;三是机器人的本体硬件在这时间段内还会继续升级,为承载“大脑”做好准备。
“物美”比“价廉”更迫切
技术不成熟、成本亦高昂,人形机器人厂商依然决定让产品走进现实先用起来,让场景应用成为产品后续迭代的驱动力。
傅利叶目前交付的一百多台人形机器人,涵盖科研教育、迎宾接待、医疗康复、工业制造、安防巡检等场景。比如,针对迎宾接待应用,傅利叶在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分行搭建银行大堂经理场景训练基地。机器人帮助银行客户拿号,普及金融知识等。
人形机器人被业内视为超长周期的超大赛道。在超长周期中,按照顾捷的设想,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应用拓展分为导入期、试验期、增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其中,试验期是傅利叶目前所处的阶段,在每个场景挑选1到2个“种子”客户予以试点,联合探索行业解决方案;增长期则要等到人形机器人真正产生商品价值,向不同行业广泛扩展;走进家庭则意味着步入成熟期。
当下的落地交付并不是单纯技术驱动,包括傅利叶在内的多家厂商均声称寻求技术和客户需求的匹配。
周斌表示,傅利叶先从最终的场景和客户取得一线实际需求,再反推需要配置哪些技术——即便某项技术还没成熟,也需要尽早到实际应用中接受锤炼、获得反馈。部分创业团队可能会优先选择其擅长或自己认可的技术方案,短期内这样做会取得一些好的效果,长期来看或许本末倒置。
周斌以运动性能举例说,一线客户多次反馈说他们并不需要一台炫技的机器人,而是能满足需求、解决问题的机器人。所以傅利叶并不试图在某一个性能维度追求极致,而是针对场景需求特征有所取舍,实现多维度的兼容和平衡。
需求导向背后,厂商关注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傅利叶等厂商看来,和降低成本相比,先做出有价值的产品才更为关键。
顾捷说,傅利叶并没有打“价格战”的考虑,而且人形机器人行业还远远没有到要打“价格战”的地步。客户首要关心的是机器人落地能具体完成哪些工作,而非低廉的定价。
“第一步是做出一款有价值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用户愿意买单,在此基础上再去思考降本的策略。”投资了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的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近期公开表示。
采写:南都记者 杨柳 发自上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386 企业收录2981 印章生成229705 电子证书1008 电子名片58 自媒体46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