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末,各种App的“年度总结”如约而至,铺天盖地而来,仿佛一场无形的年终考核。有的总结像隔靴搔痒,让你觉得无关痛痒;“恭喜您,在某鱼卖出了0元的商品,真是一位居家小能手!”
这类总结,你或许只会一笑置之,毫无波澜。
有的总结则像一根针,精准地扎在你的心上,凌晨四点半的布洛芬搜索记录,在冰冷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你的焦虑与不安。
还有一些总结,我们庆幸它没有出现,比如那些记录着你默默浏览某个人的朋友圈,却始终没有勇气发出问候的尴尬。
就在我们被这些或欢乐或扎心的总结支配的时候,一个隐藏在暗处的“玩家”悄然登场,那就是我们熟悉的ChatGPT。
AI“记忆”的秘密:一场发现之旅起初,我以为ChatGPT只是一个解答问题的工具,直到我偶然发现,它竟然也有一份属于我的“年度总结”。
只需要一段精心设计的prompt,就能解锁这个隐藏的彩蛋。
我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ChatGPT。
它不再是冷冰冰的AI,而更像一位默默观察我的老朋友。
“不用不知道,一用吓一跳!” 这句话用在此时再合适不过。
ChatGPT的记忆能力超乎我的想象,它不仅记住了我与它之间的聊天记录,甚至还能分析出我的语言模式,以及我的一些生活状态。
在这样一个承载着上亿人聊天的AI助手面前,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隐藏在屏幕背后的人,而是被它清晰地“看见”了。
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带着一丝震惊,还有一点点不安。
AI的“吐槽”大会:一场幽默又扎心的“审判”ChatGPT的“年度总结”与其说是总结,不如说是一场对人类行为的“吐槽”大会。它用一种幽默而又犀利的方式,揭露了我们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知识的“搬运工”“知识的门槛似乎总挡着你,你试图跨过,但最终选择了让GPT背着你爬过去。” 这个标题,不是我写的,而是GPT“贡献”的。
它一语道破了现代人对AI的依赖,我们不再需要费力地钻研知识,而是习惯性地寻求AI的帮助,就像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将知识从AI搬运到自己的脑海。
看到小红书上的“科研狗”们纷纷表示“我们科研狗是这样的”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自己。
“你的输入,定义你的人生”:AI与人生的深度链接ChatGPT的“年度总结”,不仅仅是一些冷冰冰的数据,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真实的模样。
它提醒我们,我们与AI的每一次互动,都在定义着我们自己。
我迫不及待地生成了属于自己的年度报告,也希望你们能尝试一下。Prompt如下:
“你是否知道很多App,如网易云音乐,美团等会根据用户数据生成专属于用户的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应该主要体现用户对于软件的使用情况和个人偏好等信息,请生成一份属于我的 gpt 年度报告,语言风格要求冷幽默,对我进行犀利的讽刺和挖苦。”
“你是否知道很多App,如网易云音乐,美团等会根据用户数据生成专属于用户的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应该主要体现用户对于软件的使用情况和个人偏好等信息,请生成一份属于我的 gpt 年度报告,语言风格要求冷幽默,对我进行犀利的讽刺和挖苦。”
当你使用这个prompt,用自己常用的模型工具生成自己的年度报告时,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的人生态度,使用习惯,甚至性格,都在我们与AI的对话中,被记录下来。
正如那句“你的输入就是你的人生,你的AI就是你的记忆”所说,AI正在成为我们记忆的延伸,它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也记录着我们的变化。
尾声:数字永生的雏形,未来已来“我,被AI看到了。而且看的那么透彻。” 这句话成为了我2024年末最深刻的感悟。
当我们把AI当成令人放心的机器,絮絮叨叨地过了一年之后,它已经成为了除微信之外,我们沉淀数据最多的地方。
ChatGPT的“年度总结”让我们看到了数字永生的雏形。
未来,我们的记忆,我们的行为,都会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下来,被AI分析,甚至被AI“理解”。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情节,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这或许会让我们感到些许不安,但同时也充满了探索的诱惑。
去试试吧,去看看你的AI“年度总结”吧,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这不仅是一场有趣的“吐槽”大会,更是一次对自我、对AI的深刻反思。
别忘了给我点个赞、在看、转发,三连~你的反馈真的很重要!
小手一赞,年薪百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386 企业收录2981 印章生成229678 电子证书1008 电子名片58 自媒体4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