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科技公司们急着训练大模型,也急着把 AI 兑现为功能,更急着让用户知道它们站在技术的潮头。
稍微统计一番,就会发现「四角星」在 AI 界高频出现,成了这种期望的象征。
两大顶流聊天机器人 Google Gemini 与 GPT-4 顶峰相见,卷性能,比算力,竞争处理多少信息量,对 logo 的审美倒是英雄所见略同。
尤其是 Notion,就连图标颜色也有心机,用上了尊贵的紫色。
当然也有些产品不满足于一技之长,向更加大而全的生产力应用靠近。
Zoom的 AI Companion,让一个人开会也不无助,生成会议摘要、电子邮件回复等,应对 Google、微软等巨头的威胁。
「四角星」可以让我们自然地联想到头顶的星空,同时它也是某个约定俗成的产物,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我们对某个标志的理解,依赖于长久形成的共识。
「四角星」在互联网行业出现得很早,是初代 emoji 之一。
1999 年,emoji 之父、日本设计师栗田穰崇,从漫画、汉字和街道标志获取灵感,为所在的电信公司开发了 176 个 12 x 12 像素的彩色图像,其中就包括「四角星」。
这里其实就体现了「四角星」的一个优点——好认,在有限的像素里也能被看清。和被马斯克杀死的 Twitter「小蓝鸟」类似,简单、时尚、兼容性很好,小到手机屏幕,大到广告牌,形状都非常容易辨别。
2010 年前后,当 emoji 被 Unicode 联盟标准化后,每个 emoji 有了唯一的字符编码,以便实现不同系统、设备、平台的兼容。
然而,emoji 在不同地方的画风并不统一,因为 Unicode 联盟只提供 emoji 的参考外形和文字说明,科技公司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指南微调。
虽然「四角星」在各个平台的古早画风不同,但含义是相近的。Unicode 官方文档的解释是,它传达了「新颖、干净以及让人印象深刻的感觉」。
在被社交媒体海量用户广泛使用后,emoji 参考网站 emojipedia 对其的定义一如既往:用来表示各种积极的情感——爱、幸福、美丽、感激、兴奋、新鲜......
值得一提的是,「四角星」还是 2023 年 X(原 Twitter)十大热门 emoji 之一,人气和万能的「笑哭」表情比肩,生命力长盛不衰。
或许是因为这层象征,哪怕在 2023 年的 AI 元年之前,科技行业也经常用「四角星」突出「高级感」,标榜技术的神奇,让产品多少和 AI、算法、自动化、机器学习扯上关系。
当我让 GPT-4 设计一个符号代表 AI 时,它选择了结合「大脑」和「电路」元素的设计。
我让 GPT-4 给我解释解释,结果它讲得头头是道。
一方面,大脑是智能的象征,代表着思考、学习和决策,直观地传达 AI 功能的核心——模仿人类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电路是电子技术的基础,象征 AI 的工作原理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本质。
在我的追问之下,它还批评了「四角星」:虽然能吸引注意力,传达创新、魔法般的氛围,但不够直接或者具体地展现 AI 的技术特征。
有趣的是,如果直接在 Google 搜索「AI icon」,头几行就是电线、大脑、齿轮等元素的组合,GPT-4 可能也是从训练数据中学习的。虽然可以理解,但它的答案看起来冷冰冰的,让人不想理会。
我让 GPT-4 改得更加有人情味,它才画出了下面这个 logo,元素不改,但改成了暖色调,是个很有自己想法的 AI。
GPT-4 的选择或许也说明了,「四角星」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一个更加人性化的、被人类审美主导的选择,并且悄悄地影响我们对 AI 的看法。
1990 年代,互联网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现在这个词显得很有年代感。当未来的一切都被 AI 包围和改变,我们又该如何去形容和指代 AI,就是另一个有趣的问题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386 企业收录2981 印章生成229791 电子证书1009 电子名片58 自媒体46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