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的最高境界是互相启发。
文/阿布
01
聊天时,我最怕碰到三种人。
只想强化自我认同感的人,防御性反击的人,和信息差太大的人。
和这三种人聊天,不能说一点收获没有吧,只能说毫无意义。
02
高质量的聊天,其实就是讨论。讨论即对某一主题交换意见。
但这三种人或是不知什么是讨论,或是没有讨论的意愿,或是没有讨论的能力。
他们只是任由本能带领,左冲右撞,令人不悦。
结果是既没有收获信息,也没有收获朋友。
03
识别这三种人,有助于提醒自己,不要成为他们。
避开这三个雷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04
第一种,只想强化自我认同感的人。
和这种人聊天,你会感觉自己正在变得渺小,
被无视,被贬低,被当作观众,而非参与者。
他们说,
“这很简单嘛,这你都不知道?”
他们说,
“这事儿是这么回事,我告诉你……”
蔡康永说,聊天时,每个人都只想聊自己。
对喽,就是这么回事,因为他们心里压根没打算装别人。
这场交谈,注定只是白费掉一些追不回来的光阴。
哦不,准确地说是,发言者盆满钵满,白费掉的只是听众的光阴。
05
第二种,防御性反击的人。
这种人还有另一个名字,杠精。
他们总是唱反调,避重就轻,以此掩饰自己对主题的认知匮乏,
并且觉得全世界都不理解他。
他们说,
“我就不这样啊……”
他们说,
“你要这么说,那所有人都……”
06
《对赌》一书中,谈到一个概念,叫做“求真性”,
意思是说,谈话中的双方都想知道,
真相是什么,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第一种人和第二种人求的都不是真。
是什么呢?是不同方式的自我满足感。
第一种通过好为人师把他人矮化,观众化,获得一种“我真厉害”的自我认同感。
第二种通过防御性反击把他人无知化,获得一种“只有我知道真相”的安全感和清高感。
这两种人都没有讨论式聊天的意愿,我称他们为,
社交黑洞。
07
第三种人虽然有讨论式聊天的意愿,但是很可惜,没有讨论的能力。
我们常说和某大人物“说不上话”,意思就是没有和他对话的能力。
为什么呢?
因为对方说的话10句有8句我们听不懂。
如果要讨论,就必须把陌生概念解释清楚,然后才能继续讨论。
好比说我们讨论肯德基好不好吃,必须两个人都吃过才能发表各自的意见,否则只能靠想象胡说八道。
我小时候就干过这样的事。
亲戚问我和表姐,想吃肯德基还是家常菜,那时候肯德基是很新鲜的东西,所有小朋友都爱吃,但在总欺负我的表姐面前,我不想被她笑话,于是我说,“肯德基我经常吃,都吃腻了。”
我这就是在胡说八道了。
虽然事很小,但却是个麻雀一般概括性极强的缩影。
不具讨论能力的人,就经常靠想象去理解对方所说的概念,然后发表一通文不对题的意见,实际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胡说八道。
比如我吃肯德基吃腻了这件事,有钱人家的小朋友若在场,一定会笑我,“肯德基刚流行多久啊,我还没吃几次,你就吃腻了,哈哈哈哈”
聊天中也一样,和稀里糊涂的人讨论问题,是很累的,或者解释成本很高,或者要陪他演戏——看破不说破。
他们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是……”
08
珍惜自己的时间,远离求自我认同者、防御性反击者和不懂装懂者。
聊天的最高境界是互相启发,
如果你能启发别人,你就会令人印象深刻,朋友越来越多。
如果不能,至少别成为以上三种人,
先做一个懂得倾听的人,这样,
信息和朋友,你至少能留住一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