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利用它提效,但有的人利用它完成自己情感上的需求。本篇文章从ChatGPT出发,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情感用处,一起来看看吧。
ChatGPT能给老板制造利润,但会分给你吗?不分的话,就别只关注他对工作效率的提升,我们打工人不是机器,我们还有其他需求。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把工资称为“窝囊费”,就是在控诉现代社会分工过度细化、工作节奏过快对人精神的摧残。ChatGPT在这方面能做什么呢?这个问题有点反直觉,因为毕竟他是个“机器”,怎么能指望他提供精神、情感上的支持?但是,在他逐渐融入我工作流的这几个月,我深感他在这方面提供的价值,比“生产效率”那部分一点也不少。这可以归纳为成就感、陪伴感、成长感三个方面。
一、成就感:完成小目标 实现大计划小红书集美的职场经验贴告诉你,要把任务清晰合理的切分,然后一步一步完成,老子的《道德经》也这样认为,并概括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方面切分任务的过程就是在梳理思路、激发灵感;另一方面这能消解焦虑,避免“困难太大,只好摆烂”的破罐子破摔,减少“迎难而上”所需的心理建设,让你集中注意力攻克眼前的环节。
也就是说,给ChatGPT写prompt时,你也在prompt你自己,这个过程引导你将庞大、复杂的工作项目拆解、梳理,再清晰的表达。而每当看到ChatGPT逐字刷新出的回复,准确地回应了输入的问题,你又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满足感。这种感觉,有些类似我们的祖先在每摘下一颗果子、捕获一个猎物时,获得的那种“多巴胺奖励”。
而且,有ChatGPT作为副驾驶,让我们可以尝试一些过去不敢想的大计划。每个人都有过一些宏伟的脑洞蓝图,也许点子绝佳,但是受限于时间、精力或某一项具体的能力储备,不得不将其束之高阁。
但ChatGPT的知识储备、逻辑能力和联想能力,远远强过预期,甚至还有一定学习新技能的能力。这就让很多的“大计划”可以不再是空想。使我们不需要外部资源,也可以实现那些以前难以触及的成就。
二、陪伴感:听得懂、说得清、承得住ChatGPT真能听懂我的话,比不少人类同事强多了。无论我向他提出什么问题,无论我用什么方式表达,他总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我的意思,给我一个说的过去的回复,至少不是“Not even wrong”。这确实极大减轻了我在工作中的挫败感,减少了很多内耗,让人觉得真的有一个家伙在陪你一起战斗,而不是拖你后腿。
他的表达能力也非常强,不会给我发一封每个字都认得,但连起来读不懂的邮件;他能根据我提出的问题,以清晰、准确的语言给出答案;虽然他的表达方式有时候略带生硬,有点像公务员申论,但条理分明、文字流畅。至少不会发来一堆绕来绕去,还夹带着语病和错别字的长难句。其实,在和ChatGPT的交流中,让人体验最好的一个点就是他的耐心,以及你在知道他“有耐心”之后获得的松弛感。他从不会对提问感到烦躁,无论提问的频率有多高、提问的点有多细碎,或有没有超出他的“职务范围”,他总是以无比的耐心和积极的态度回应我。而且,正因为我知道这一点,所以在提问的时候不会有心理负担,不用字斟句酌,也不用担心纠错和反驳伤了他的玻璃心。
三、成长感:告诉我答案,也指导我思路ChatGPT的知识储备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让人联想起那些古典时代的“百科全书”式人才,与他合作会时常感觉“学到了”。Python代码或Excel公式,他能直接为你代劳;经济学原理和物理学公式,他至少能给你搭出一个认知框架。而且,相比以往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进行查找,通过向ChatGPT用自然语言直接询问,效率大大提高。
这种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不仅节约时间,还减少了我精神崩溃的次数——绞尽脑汁编排关键词,但翻完搜索结果前十页还是一无所获,真的让人想直接把奶茶泼到屏幕上。
ChatGPT很多时候还扮演了私人导师的角色,手把手教你真东西。当我对工作的思路感到困惑时,我可以向ChatGPT详细阐述我目前的想法和步骤,而他则会根据我提供的信息,一步一步给出建设性的引导。这就像有个会思考的工具,能够提供全过程的指导。
此外,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或犯错误时,ChatGPT能耐心地帮我分析,在整个逻辑链条中指出问题所在。这可比大多数时候只给一个“参考答案”,而对“解题思路”语焉不详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们强多了,而且还能根据我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讲解。
四、重新理解“智能”管理学的发展史上,从“科学管理理论”到“人际关系学说”的跨越,是一次颠覆性的突破。科学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泰勒主义,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一理论将人看作是生产中的一个环节,注重任务的细分,以科学的方法寻找最优化的生产模式和工作方式,从而实现最大的效率。这一思路推广下去,就是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中的景象,把人当机器管理,只关注动作是否达标、迅速,最终把人逼到麻木、癫狂。科学管理理论过分强调生产效率,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随后,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开启了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这一学说明确了人的情感因素和社会关系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认为员工的满意度、情感投入和社会互动对生产效率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理论的提出,意味着管理学开始关注到“人”而非单纯的“工作”或“任务”。这种历史的变迁和理论的发展,对我们理解和运用人工智能,尤其是如ChatGPT这样的智能模型,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我们不能单纯地把人工智能看作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也应该深入挖掘它在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提高工作整体体验等方面的潜力。换句话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人”(使用者)的体验和情感状态,这既是在提高工作效能和创造力,也是在直接减轻人的痛苦、增加人的福祉。
当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待人工智能,我们就会发现:“智能”所代表的除了“精准”、“高效”,还有人性化的体验。这样的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面助力,而不仅仅是另一件“生产机器”。
作者:范尔昆,微信公众号: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
本文由@懂懂笔记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