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发布的所有文章为今日头条首发创作,没有再次发布任何平台,禁止搬运,点击关注,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在面对新兴技术时,人们往往情感复杂,蕴含着欣喜和恐惧。这个春天,全球范围内,ChatGPT的横空出世引发了轰动。这款技术带来的办公效率的指数级跃升,不仅在美国硅谷引发大规模的裁员潮,还使得机器取代人类的趋势变得愈发明显。然而,在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企业却因为技术尚不成熟,只能在背地里探索ChatGPT的账号,不得不应对被封禁的尴尬。
尽管一些有实力的公司,如百度的“文心一言”和阿里的“通义千问”,相继问世,但无论是效果上还是智能化程度上,与ChatGPT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甚至有人怀疑这些技术是否只是国外系统的套壳。
对许多人而言,AI技术的创造源自美国公司的努力。然而,《连线》杂志资深撰稿人Cade Metz在两年前的新书《天才制造者:那些将AI带到Google、Facebook和全世界的特立独行者》中,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史”。
原来,中国的百度在很早之前就关注到了AI技术的巨大潜力。早在2013年3月,Google斥资4400万美元收购了多伦多大学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虽然这家公司没有产品、计划和资金,仅有三名员工,分别是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系的辛顿教授以及他的两名学生Alex Krizhevsky和IIya Sutskever。虽然外界嘲笑Google花了数千万美元只为几篇“深度学习”的论文,但正是这几篇论文让辛顿赢得了2018年的图灵奖,并成为AI领域的重要人物,被誉为“AI教父”和“深度学习之父”。
这次收购也使得Google稳固了在AI领域的领先地位。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最早看中辛顿的不是Google,而是中国的百度。在2012年秋天,辛顿和他的学生们发表了一篇长达9页的论文《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分类》。这篇论文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深层结构分析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在ImageNet图像识别大赛中,错误率从25%以上降低到了15%,夺得了第一名。与此同时,Google也在内部测试中使用了深度学习方法,但在识别精度上却远远落后于辛顿团队。
这样一家强大的公司竟输给了学术界的一个团队,这一事件在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但事后来看,这是AI技术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之一。
辛顿的论文刚一发表,不久之后,他就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AI研究者余凯的电子邮件。这封邮件成为了一次重要的联络,将辛顿与中国百度的接触拉开了序幕。余凯比辛顿小30岁,两人是在加拿大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初次相识。当时,余凯刚刚加入百度,担任新成立的百度多媒体部部长,正值百度大规模采购和建立GPU运算集群、开发并行深度学习平台的阶段,因此迫切需要技术人才。
余凯向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介绍了深度学习的进展,并向他推荐了辛顿。在李彦宏的决定下,百度决定以1200万美元的报价邀请辛顿加盟,合同期限为三年。然而,辛顿与两名学生意外地提出了创办一家公司的建议,这引发了一场激烈的竞拍。四家公司,包括百度、微软、谷歌和后来被Google收购的DeepMind,竞相争夺辛顿团队的加盟。在这场拍卖中,百度采取了积极的策略,多次加价,甚至竞价价格一度达到4400万美元,然而,辛顿最终选择了谷歌,因为他认为谷歌更适合他的研究环境和价值观。
这次拍卖的结果使百度感到沮丧,但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深度学习的重要性。
几年后,随着辛顿和他的学生在谷歌和其他公司的努力,A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OpenAI的成立以及其在游戏DOTA2
中战胜人类冠军的壮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微软也意识到了其潜力,迅速向OpenAI投资了110亿美元。到了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成为了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中国的科技企业在这一领域中错失良机。
到了2023年3月,百度推出了“文心一言”技术,但与ChatGPT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中国再一次扮演了模仿者和追赶者的角色,虽然在追赶的过程中做出了努力,但仍未能赶上领先的步伐。甚至在中国,ChatGPT的接口被屏蔽,人们不禁会问,为何中国会与ChatGPT失之交臂?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深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科技的跨越发展。
尽管中国在某些领域可能错失了先机,但这并不是终点。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创新,抓住机遇,就有希望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展现出更大的影响力。而当我们回首过去,将会意识到,正是面对恐惧,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机遇。
再次郑重声明,本人所写的文章仅在今日头条创作首发,严禁在其他平台擅自转载或复制,盗用抄袭追其责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