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多知网
这是一道文言文赏析题目,译文答案:楚国有一个公子,穿着普通的衣服逃亡,守城的士兵为难他。公子的仆人举着鞭子(木棒)骂道:“你这个家伙真没用(不尽力)。”守城的士兵才放他们出去。可以看到,译文还是有一些差距,说明ChatGPT对汉语的理解水平尚不高。
Q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什么?选哪个?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hatGPT: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图片由吴永和研究生吴慧娜提供
吴永和说,他也看到了国外对于学生使用ChatGPT的不同观点,他表示,在合理范围内,可以使用ChatGPT来辅助完成论文。
“首先ChatGPT是一个工具,本身是没有思想的,能写出来什么东西全看你‘喂’给它什么料。当你要写一篇套路性很强的文章时,利用ChatGPT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框架。从这个角度来讲,ChatGPT确实可能会颠覆以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为宗旨的应试教育模式,但并不是颠覆教育系统,反而会给现阶段的教育领域带来危机感,或许还能间接促进教育体系的一些创新性改革。”
而对于学生来说,在使用时ChatGPT乃至其他AI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应该把ChatGPT当作辅助学习的一个工具,学会妥善利用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而非直接用ChatGPT代替自己的思考,去成完作业或者考试。从行为上,具体而言,学生可以让ChatGPT成为自己的智能学伴或者智能导学系统,变成学生好好学习的‘好宝贝’,就它可以回答问题的这个功能,迅速获取相关知识、信息,从而获得个性化学习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图片来自吴慧娜
吴永和表示,虽然ChatGPT面临诸多问题,但是就像最开始互联网诞生一样,极大降低了普通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成本。在教育领域,ChatGPT并不会颠覆现有的教育系统,且利大于弊。论文造假,文章造假,这是使用者的方式不对,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对于教育行业,ChatGPT完全能够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比如:可以极大方便老师和学生获取知识,以前需要在互联网上搜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到理想答案,使用ChatGPT可能马上就能找到,提高教学、学习的效率。对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来说,ChatGPT绝对是debug的利器,而且简单的编程,也能很好的完成。
同样,吴永和认为,新事物的诞生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教师而言,学生借助ChatGPT或者其他人工智能产品进行作弊或者写论文,比较难依靠查重去判断文章是否是原创,与其反对不如拥抱新技术。所以这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首先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智慧的引领者。
知识的传播功能可以交由人工智能例如ChatGPT去完成,教师可以摆脱大量重复性的工作,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增长个人智慧,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识别信息的优劣,并最终培养他们自主辨别信息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成长。因为人工智能再强大,也只是人类设计的代码,它虽然具有高超的计算能力,但它不具备人类的智慧与思维能力,而人的智慧性则可以确保教师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其次教师应加强对技术的认知,重视整合不同技术更好地辅助教学。现阶段,ChatGPT的使用确实给教师知识传递劳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且还有更多的人工智能产品比如智能导学系统、智能学伴、智能评卷系统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显现他们的优势。
这些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的运用确实解决一些教育问题,比如教育公平问题、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等,但这些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合理利用技术,能够最大化发挥技术的优越性,新技术赋能。
那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很多地区的教师观念转变没有跟上技术的发展,没有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或者对技术改善教育理解不透彻,这就导致了学校硬件设备齐全,但鲜少有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产品,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ChatGPT应用于教育只是人工智能逐渐渗透教育的一个开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教师必须要转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个人对技术的看法,努力提升个人对教育技术掌握的能力,借助这些新型的技术和教育产品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从而更好的发展学生潜能。
第三,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以育人为本,重视情感传递。
机器和技术是没有温度的,但使用机器和技术的人是有情感的,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情感传递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懂得用所学知识或者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全面的发展,让人生更丰富,让社会更美好。
在面对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的情境中,教师必须以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成长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反思个人的价值观,坚守道德伦理,以身作则熏陶学生,警惕人工智能技术腐蚀学生价值观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始终保有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最终使他们成长为品德优良的社会栋梁。
最后,吴永和研究员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面向未成年的人工智能技术规范研究”的研究成果给出建议:
1. 提升师生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正确驾驭ChatGPT在教育深度应用;
2. 对ChatGPT教育应用监管,保证其的向善性,体现有温度的ChatGPT和以人为本的ChatGPT;
3. 从ChatGPT的安全伦理研究把舵人机共融,将ChatGPT的智能和人的智慧有效融合;
4. 研制人工智能标准规范,规范ChatGPT的教育应用实践。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已在着手考虑教育人工智能的算法描述信息、安全抽象框架和伦理审查规范等方面标准研制,与时俱进规范ChatGPT的教育应用。
教育需要能够“理解教育”并有情感的ChatGPT, 期待一个有温度的、以人为本的教育ChatGPT到来。
校长:ChatGPT给教育带来机遇
“这几天看到很多关于ChatGPT的信息,我自己也试了一下,确实很强大。”小编昨天联系了上海奉贤区世外教育附属临港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杨梅艳,而正如前面测试结果,杨梅艳表示,并不担心学生用ChatGPT来完成作业,但ChatGPT确实给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事实上,如果学生只是想完成作业,用国内现有的搜索引擎或者搜题APP就能实现,不用ChatGPT这么麻烦。”杨梅艳说,ChatGPT写的作文她也看了很多篇,从学习的角度讲,目前ChatGPT的文采不能帮学生提升写作能力,“ChatGPT写的作文更类似‘答题模板’,如果学生用了,老师很容易就能诊断出来:一是会出现大量雷同回答,特别是行文的风格一致;二是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过于‘完美’。”
但杨梅艳认为,ChatGPT仍旧会给教育带来影响,“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回答所有的问题,那一定是我们问错了所有的问题。”
她表示,这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老师需要思考应该怎么培养人,“教育人一定要立足每个时间段,看到不同年龄的学生的生长需求。老师每天课堂上和学生交流的一个个小问题,串起了他们的人生。好老师,才能问出好问题。老师自己在把人往工具的角度培养而不自知,才是值得警惕的。如果我们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培养出来的是可以被轻易替代的人,还要我们干嘛?”杨梅艳说。
杨梅艳给小编举了一个例子。
互联网上,老师们正好在进行一个讨论,一位老师基于新课标理念,尝试做了一个学科研学活动。另外一位老师就对其中一个研学点提出了建议,而理由就是,这两个问题难不倒人工智能。
建议1:
金阳街道生态园的生产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请作具体说明。【这是一个简答题模式限定的条件和方向,不足以写作小论文。从开放式的角度来讲,可以这样设计,通过观察该地的生产模式,称之为生态园,是否言过其实?引导学生列举证据进行批判性思维】
建议2:
金阳街道生态园还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改进?说明理由。【上面那一问如果改了,下面这一问才能成立。因为上面那一问原来的设计并没有预设开放性立场。】
(文中案例由山东省阳信县第一中学史书芳老师提供,指导人为段义孚博雅教育读书会汤江波老师)
“建议中提出的问题,特别是第一问,人工智能目前无法回答。”杨梅艳说,“这就是我想说的,老师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提问能力,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其实很有影响。具体到老师的教学行为,就是平时教学目标、教育方式、考试测评的质量分析能力。”
杨梅艳最后表示,新技术的出现,对教育有冲击也有启发,学生不用ChatGPT,一样会作弊,而工具本身没有对错,怎么使用工具才有对错。AI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用它的人,所以更需要教育。
原创 曹轶姗 第一教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