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新的合资动作中,外方与中方的合作范围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资本、生产与销售等方面,新能源技术上的融合成为新的主旋律。
整体来看,无论是大众还是Stellantis,都像40年前的中国汽车品牌一样,试图用自身的市场优势,来换取不擅长的造车技术。中外品牌的角色发生互换,海外车企成为了“用市场换技术”的一方。
“这些合作,都展现出西方先进汽车制造商们,正在认可并需求中国的电动汽车技术,就像中国汽车制造商曾经需要西方内燃机技术一样。”《华尔街日报》如是报道。
新合资的模式业界看好者居多,但也并非高枕无忧。
自主品牌的技术发展能力是有路径依赖的。没有国家对新能源产业链的高瞻远瞩、精准施策,没有劳动力社会保障领域的配套,没有在新能源技术研发领域的高效分工合作,哪怕是拿到了中资的纯电技术平台,合资品牌也难用好这把利剑。
除非合作模式皆如大众入股小鹏那般深入共赢,否则这一轮合资车企倒向自主品牌的浪潮还会潮起潮落,很可能最终依然处在一种不进不退的中间态。
当然,自主品牌也远没有到举杯欢庆的时候。历史悠长实力雄厚的跨国车企如大众、丰田等,他们跨越的困难和挫折比中国汽车久远得多,面对时代的巨变也都一轮轮挺过来了。事实证明,他们也并非那么不堪一击。
不要忽视了国际汽车巨头的实力,它们暂时在新能源上的掉队,并不意味着它们丝毫没有面向未来的准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