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大模型的炙手可热不仅让整个互联网界趋之若鹜,甚至也让汽车行业发布会言必称“AI”。从车内语音对话功能到车内智能座舱,再到智能驾驶,好像没有AI概念就不配聊智能。领头的新势力们拼的也不仅仅是在车型研发上投入有多少,而是手里有多少块英伟达的H100或者A100显卡。
而且如果AI两个具体的字母就能够代表未来,那么这个世界也未免太过模糊,太过迷茫了,就好像人类的发展只能被AI所决定,那谁又来决定AI呢?
同样,当英伟达一家企业就决定了全球算力的瓶颈、吃尽了全球算力的红利,这也不符合常识。即便是在过去50年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从没有哪一家企业长时间决定了未来的技术路线,也不会有谁可以独占市场十年。英特尔不行、微软不行、谷歌不行,英伟达也不行,因为这是常识。
当所有的资源都被一家技术企业垄断之后,那么技术发展一定会自我纠偏,出现一种全新的技术跃迁,让技术跳出垄断的壁垒。
这让我想起了AMD在2000年率先发布了1Ghz的Athlon,在2003年率先用Athlon 64让PC机进入64位时代,这都是领先于霸主英特尔的。同样,在英特尔的酷睿系列停滞不前的时候,ARM的精简指令集SoC芯片出现了,直接引领全球计算设备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这些才是常识。
如果按照上述逻辑,2024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显然也应该是趋向于保守主义的,这就是为什么燃油车在经过降价以后,销量和份额其实是稳住了。而且从新能源车企在2023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所谓的“内卷”其实应该看作是消费者对创新类需求的下降——相比所谓的创新,他们更在乎价格。
我们在2024年可以看到,不管是汽车消费也好、汽车产品也好,又或是汽车传播,常识应该是在2024年这个节点上,主旋律将回归保守主义。
汽车产品所谓的算法、算力的创新,又或者是短视频平台希望通过“情绪观点”来吸引关注的策略,在2024年会趋于平静,消费者会更看重产品本身的性价比和自我需求的真正满足——后者自我需求满足这一点,也可以反映到个性化车型的热销上,这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是消费者对收入预期降低之后,会选择尽量满足当下的自我真实需求,而不是消费那些预期之外的创新类产品。
总之,对于2024年,我们应当坚信常识的价值,过去积累的经验和认知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被颠覆,“常识”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已经被验证过无数轮。这些年所谓的“颠覆”,往大了看不过是重复我们所不知道的一些“曾经的创新”,而那些“创新”之所以没有被流传下来,大概率是因为不符合“常识”而被淘汰掉。
当然,我们一直期待“创新”的发生,只是很少有“伟大的创新”是经过一次就颠覆出来的——真正伟大的创新,往往都是积累出来的,因为它需要去反复验证自己符合常识。
文|JackieLXX
图|网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