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一伟大的发明却引起了朝野上下一片恐慌。上海道台邵友谦就直言:“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至。”李莲英为了讨好慈禧,也曾在宫中安装一盏电灯。让李莲英没想到的是,慈禧第一反应居然是认为这是一个会发光的“茄子”。不仅如此,慈禧还采纳大臣的建议,禁止民间使用电灯,只允许宫廷贵胄在小范围内使用。
可见,当时中国民间和官方都对电灯有巨大的恐慌,非但没有认识到电灯的益处,甚至还认为这是洋人的物质入侵,是会伤人的东西。
然而,清廷却对此毫不关心,甚至一大批官员指出电报的弊端。如果说守旧派认为电报是坚决不能引进的洋人技术还能理解,但是作为“洋务派”代表的崇厚、曾国藩等人,也都坚决反对电报。崇厚在给朝廷的奏报上直接指出,电报“于中国毫无所益, 而贻害于无穷”。这一主张赢得朝野上下一片赞赏,因此对于修电报系统的事情一拖再拖。
当西方列强再一次发动战争,北方的沙皇俄国也不断蚕食中国的土地时,李鸿章等人再一次向清廷指出电报的重要性。李鸿章直截了当地指出,远在千里之外的沙皇俄国获取上海的消息只需要一天,而朝廷如果要获取来自上海的战报则最少需要六七天,这样一来对战局的把握就不可同日而语。李鸿章还反驳了修电报需要大量钱财的说法,将需要的花费一一列出。
然而,修电报一事还没有到关键的节点,反对派依旧占据上风,其中工科给事中陈彝1875年的奏折最具代表性。他认为:“铜线之害不可枚举, 臣仅就其最大者言之。夫华洋风俗不同, 天为之也……中国视死如生, 千万年未之有改, 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 深入地底, 横冲直贯, 四通八达, 地脉既绝, 风侵水灌, 势所必至, 为子孙者心何以安?”在一大批晚清官员看来,电报的危害不止是简单的败坏风俗、花费甚巨,而且将破坏中华龙脉,破坏中国传统的风水格局。如果贸然修建电报,将使他们背上“不忠不孝”的骂名。可见,晚清官员对电报的恐慌已经到了令人费解的地步。正因此,李鸿章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三、大势不可逆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晚清官员的迂腐和恐慌并不能阻碍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官员率先做出表率,将先进的电气设备引入中国。李鸿章不仅深入了解了电灯的情况,还在广州的两广总督衙门设置了电灯。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全力支持广州电灯公司的开办,命《捷报》等报纸对电灯大加宣传,让百姓脱离恐慌,接受电灯的推广。
当边疆吃紧、沙俄逐步蚕食西北的时候,李鸿章力排众议,在大沽、北塘海口等地设立电报,并且将电报的效果上奏朝廷:“号令各营, 顷刻响应。”李鸿章持续上奏,陈明利害,不仅消除了朝廷对电报的恐慌,而且顺利让清廷于1880年批准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和电报学堂。
可见,面对世界大势,即使是恐慌,新技术也不可能停滞不前。
文史君说
对新技术的恐慌是人类历史上的常态,无论是英法知识分子对蒸汽机的极度恐慌,俄国沙皇和百姓对铁路的排斥和恐惧,还是晚清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对电气的惊慌失措,古往今来,莫不如是。然而,正如几次工业革命顺利推广一样,所有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的技术都不可阻碍。面对来势汹汹的AI技术革新,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不是人类社会的诅咒和毒瘤,或许是一个有待我们继续探索的新可能。
参考文献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
雷颐:《晚清电报和铁路的性质之争》,《炎黄春秋》2007年第10期。
(作者:浩然文史·史海寻珍)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