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减配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节约成本。同时,国内政策也不完善,也让减配“有机可乘”。
到国内就减配的原因合资车企利用政策法规的“漏洞”来减配比如说:欧盟的汽车,必须强制标配很多安全配置才可以卖的。
国内强制要求的配置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这就使得合资车可以所谓的“顺理成章”地减配了。
《关于欧盟汽车法规的最新趋势研究》上面讲:在欧盟,ESP、自动刹车、车道保持、日间行车灯、胎压监测等等11项功能,是必须在车辆出售前标配的。
我们国内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上面,只要求ABS、示宽灯、后雾灯和安全带标配。
2020年才开始强制要求胎压监测,你看,少不少?
国内政策不完善就导致减配的现象非常地普遍了,打个比方:一套神仙水其实是包含很多小样的。
你在买的时候,一般商家是给你那瓶大的,没说规定必须什么东西都要给你,商家不给你这些小样、试用装,你也不能怎么样,对不对?
比如说:美版丰田卡罗拉,全系标配是8个安全气囊,中规版的,少2个气囊的;本田飞度,美国标配ESP的,到中国也阉割掉了,也就没有了。
除了相关政策上的不完善,近几年,中国国产车逐渐崛起,合资车想要打赢和国产车的价格战,它也只能减配了。
国家质检总局主办了个《中国品牌》,上面有一篇《下探上攻,合资车与国产车打响攻守大战》上面讲。
国产车正在反攻合资车,逐渐占据合资车的市场份额了,杀回去了。
为什么合资车不提升自身的性价比去和国产车竞争,而是靠减配来获得市场呢?
合资车售价中间还包括一个叫做“技术转让费”的东西的。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有论文《外国公司参与我国产业竞争中知识产权因素考量——以汽车产业为例》上面讲到。
中国汽车公司从外国引进汽车技术,中国汽车公司要向外国汽车公司支付一个转让费的,理所当然嘛,版权,对不对?
一汽大众每生产一辆速腾,就要向德国缴纳1.5万元左右的技术转让费。
成本上的劣势就使得合资厂商想要降价出售,只能在配置上面所谓的“节衣缩食”了。
就好比:2个小孩子都是用橡皮泥在那边捏玩具,其中一个小孩的橡皮泥被别的小孩抢走了一点,或者他妈妈说:“你就要比人家小一点、少一点的。”
好了,捏出来那个橡皮泥也就稍微小一点。
而且在配置上稍微减一减,就可以省很多钱,丰田亚洲龙——轮胎减配的例子。
美版亚洲龙用的是18寸、19寸轮毂,配普利司通轮胎;国产亚洲龙用的是17寸、18寸,配韩泰轮胎。
18到17相差好像1寸,轮胎也就是换了个牌子。
一辆车4条轮胎,大概可以省2000块钱。亚洲龙2020年1月销量是12038台,一个月省下几百万轻轻松松,这不是钱?当然是钱了。
前面这种舒适性的配置减配,无非就是今天我出门,衣服有可能少穿了一件,或者说是真皮的衣服变成了一个仿皮的皮夹克这种。
其实就还好,你还能说这是自己的风格和价值观取向的。
但如果是ESP这种配置减掉了,就有点像你原本就是高度近视,你把他眼镜拿走了,你要摸出去了「呃」,这个我就觉得不太好吧?
说到底,总结一下,厂家想要把合资车给减配减下来,说到底就是为了要节省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要赚更多的钱。
至于减配之后合资车到底能不能买,那是要看它减在哪里了。
舒适性配置其实就还好,少一个雷达,或者说真皮的变成布的了,我觉得只要价格过得去就还行。
但ESP、刹车,这种安全性的配置少了,我不推荐买。
既然合资车减配现象现在是比较严重的,那还不是因为被国产车给打的嘛。
国产车或者叫做“自主品牌”的这种车子,配置非常丰富,越来越丰富,但是也是避不开一个说法。
质量不行,牌子不够响,开两年就要坏掉,修车都是要排队的。
修车排队到底是它容易坏,还是修车的店比较小?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国产车的质量和合资车的质量,差距到底在哪里?
国产车和合资车,其实你要是去买轮胎,或者是进其他的刹车盘、配件,都是同一家供应商,到底相差在哪里?
也有不少朋友说:“国产车再过个几年,就可以赶超合资车了。”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确切的依据?还是说大家就是想想,是一个心愿呢?
关键词:国产车都给你整理好论文、资料和数据了,有兴趣了解一下的话,不妨关注「备胎说车」,回复关键词「国产车」就可以了。
每天给你一段汽车实用小干货,文字、音频、视频都有,你挑自己喜欢的就可以了,「备胎说车」等你来玩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400 企业收录2981 印章生成237650 电子证书1054 电子名片60 自媒体53117